方言传承堪忧之症结所在

本源斋语言文字工作室·水月

 

从面上看,官话方言里的华北官话(尤其东北话)、西北和西南官话活得还都可以,毕竟他们跟普通话差别不太大,跟外地人沟通不是太难,因而推普压力不是很大,而且他们所在区域属于内陆,大都经济欠发达,人口流入相对较小,因此方言的使用还是比较多的。我们从问题比较突出的江浙沪地区来看,这些地区属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带,人口流入较多,人们交流必然使用普通话,在代际层面,由于人口的不断融合,方言的使用越来越少。

从微观层面看,以个人的经历观之,我们认为方言传承堪忧之症结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言生态环境的变化。社会层面,提倡说普通话,尤其是学校和服务行业。家庭层面,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方言使用萎缩。所谓家庭结构就是说外地配偶越来越多,甚至常驻外来人口家庭以及落户南通的纯外地籍贯的家庭占比在不断增加。

二、上面的因素只是外因,不是决定的因素。我们得从语言的习得和使用方面来真正看清问题症结所在。以个人为例,我父母亲都是外地人,到南通工作,而且他们也都没有会说南通话。我出生在南通,一直到上大学才离开南通。小学时老师上课有用普通话的,也有用地普的,甚至也有直接用南通话的。下课同学们基本都是南通话。平时玩耍时小伙伴们当然都是南通话。这样的环境你不会南通话都难。需要说明,像我这种情况的家庭有很多。因此,对照第一条来看,家庭结构不是问题。在家里学不到南通话不要紧,关键是小伙伴之间的交流是学方言的最好课堂。相反,家里倒是希望我会说父母的家乡话,因为没有小伙伴的交流环境,所以也就没有会说父母的家乡话,只是能听懂罢了。如今,纯本地人结构的家庭应该还是很多的,可是,他们的孩子会说南通话的却不是绝对多数了,多半只是能听懂。为什么?因为这些小孩子失去了最最重要的小伙伴之间的方言交流环境,他们都在使用普通话了。

三、从方言生态环境与语言习得和使用综合来看,从幼儿园开始,老师有很多是外地人,形成了讲普通话氛围,更别说本身就提倡说普通话,会说南通话的老师也懒得切换语言跟小朋友在课后用南通话。而小朋友因为家庭教育观念问题有很多没有习得南通话,因而大多数小朋友都说普通话,没有讲南通话的氛围,完全没有课上课后的分别,致使小朋友们失去了习得方言的黄金时段。这里头既有方言生态环境的问题,就是第一条讲的,也有第二条讲的语言习得的规律作用,是综合作用的结果。

以过来人的经历来看,我们这一代人(60后)会说南通话,也会说普通话,能够应付各种场合,该说普通话说普通话,该讲方言讲方言,切换自如。关键一个问题就是语言习得符合自然规律,没有外力影响,没有强制要求一定要说普通话,自己根据情况来决定说什么话。其实,我们那时候反而是以能讲标准普通话为荣的,那意味着你能够在文艺方面发展,比如朗诵、歌唱、话剧、主持人什么的。

国家推行通用语言文字,这是肯定没错的。对某些行业提出行业语言规范也是没错的。问题在于施政者能否理解和正确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是否走偏。无疑,我们应该给方言提供更为宽松的使用环境,并且从语言习得方面入手,给孩子们提供更加自然的学习环境,至少幼儿园和中小学不要排斥方言使用。另外,就是家长们的思想观念必须更正,社会上要进行有关语言习得的科学普及,不要人为地去压制方言的习得,不是要学习的语言(方言)越多负担就越重,用以交际的语言(方言)并不是一门功课,自然的用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习得根本不是负担,而且习得的语言(方言)越多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智力发展越有帮助和好处。

 

作者 JP

订阅
通知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0
您同意文中的观点吗?欢迎留言!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