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的灯笼铺最早的有李、戴、吴三家店铺称雄于东、南、西三城门。逢年过节,特别是每年腊月二十四以后,灯笼生意到达顶峰。买者丢下几只铜板,算已留下了定规(定钱),制灯作坊日夜操作仍供不应求。灯笼原料是用三毫米左右的篾丝编织成高约27-28厘米,对径约20厘米左右的圆柱形。一般是苏州小镇编织而成,相当精细。制作时剪去篾刺做成圆柱形,将灯体上浆(浆糊),然后用上乘毛太纸贴上,待干后贴上规定的姓氏及堂名,再用桐油上光,然后配上铁丝、底盘及竹杆而成。灯笼分为红字灯笼、蓝字灯笼,极少用黑字灯笼的。客栈、澡堂、结婚、建房、贺寿、收租、走夜路都使用红字灯笼。办丧事使用蓝字或黑字灯笼。另外还有天灯、福字及狮子灯笼之别。灯笼的正反两面根据用途的不同,用红色或蓝色的蜡纸剪字贴上,灯笼正面为姓氏,反面为堂名。姓氏不同则堂名也不同。如姓黄为四德堂,姓王为三槐堂,姓张为九世居堂,姓戴为瑞国堂等。这主要是根据百家姓工具书所传下的堂名。南通三家灯笼铺,要数南门戴云记灯铺年代最久(距今约有60余年历史)、技术最好,由哑巴戴松林掌店剪字,动作极快。一般姓氏为正方宋体,堂名为扁长方形。1956年原城南粮店为参加国庆游行,请戴松林用全张纸剪出粮食二字,他拿起剪刀,一挥而就。

作者 JP

订阅
通知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0
您同意文中的观点吗?欢迎留言!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