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之前转载了 方言消亡无可避免 一文。这篇文章采用了实用主义哲学的思想,体现了全球化视角下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其立论是从人最基本的需求出发的。我们要生存,所以要吃饭。交响乐不听,死不了人。从而得出,我们要与外地人交流,故而要说普通话,不说方言死不了人。
这个立论把”交流”作为最基本的需求,这是可取的。会普通话,交流的范围广,故而有效率。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大多数人会普通话。在当今形式下,这个前提也是对的。但是,说方言是不是就影响了说普通话的效率,我们如何评价效率,这些问题不说清楚,单以快捷作为效率似乎是欠妥的。
我们必须承认不少人放弃说方言是因为学方言可能会影响说普通话。这有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值得深思和探讨。我们要让人们知道,方言与普通话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生共赢的。

我简单就我所了解的一些理论谈一下我的读后感。恭请方家斧正。

用经济学理论探讨社会学问题的,谈得最好的是Gary Becker。Becker从经济效率方面谈生育问题时遇到一个问题:穷人生的孩子多,富人生的孩子少。照道理,有钱人应该会多养孩子,因为他们有更多的资本,能够负担得起。穷人应该会少生孩子,因为他们资本不够。但事实却恰恰相反。这个案例说明单从经济效率方面谈社会学问题是行不通的,还要看更深层次的原因。Becker发现富人对每个孩子所付出的培养成本高,且职业妇女养育孩子的机会成本高,这两个原因让富人少生孩子。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穷和富不仅仅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而是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需求。

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通常用制度经济学(institutional economics)来谈上述问题,不是简单看 经济效率。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者,更加重视制度性因素,而不是简单的供需理论和效率理论。这里的制度性因素包含历史,文化,传统,法律等各个方面。

回到这篇文章的分析上来。文章作者以”自由主义者“(libertarian)自居,却未能从自由主义的角度谈方言的存亡,着实可惜。

日常生活中,人并不是经济学理论上的 ”理性人“,这有个人的背景因素,还有信息不对称等各种原因。人不会总是寻求最高效率,或者是自以为自己在寻求最高效率,但却事与愿违。且效率与个人的目的相关,如果我们的目的仅是为了保暖,我们就不会去穿阿玛尼的乞丐服,而是裹床棉絮出门。同样的道理,如果交际的目的包含文化传承因素(或亲切感等心理因素),那么所谓的 “效率”就要照顾到这些因素。我们知道,交际必然是包含各种心理因素,仅仅以”交流的速度”作为“效率”的目的,是不确切的。多年来的研究表明(查看Ellen Bialystok的研究),双语者在认知方面是有优势的,体现在提高智商、减少老年痴呆。如果以“认知发展”作为目的,那么同时会方言和普通话,就是有效率,只会普通话,就是没效率。

从Becker的方法论看,我们可将语言看作商品,在当今形式下,普通话是个人发展的刚需,方言的”刚性“不如普通话。但这个”刚性“是有时空限制的,”西服“不是刚需,但是对保险和银行从业者来说,”西服“一类的职业套装就是刚需。方言在全国视角下不是刚需,甚至在方言地区也不是刚需,但是,从文化和心理角度看,方言就是刚需。像台湾搞选举的时候,候选人总要说几句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以拉近心理距离。

这篇文章的立论和逻辑推演很值得推敲。既然方言消亡是因为方言是交流的障碍,那么文化传统也是交流障碍,是不是也会消亡?个人的眼神、手势、着装,有时也是交流的障碍,是不是大家也会逐渐使用一种眼神、穿一样的衣服?“得失”往往不是绝对的。走路比开车累,但却锻炼了身体,保护了环境。我们不会因为怕累就放弃走路。该开车的时候开车,该走路的时候走路,我们不会因为怕学不会开车就不学走路了。我们同时上语文和数学课,要比只上一门课累,但我们不能因为怕累就只去上语文课。同样的道理,我们不会因为怕累就只学普通话,不学方言。更重要的一点是,双语习得方面的学术文献雄辩地证明孩子具备同时学两种语言的能力,双语学习并不会加重“负担”。

这篇文章最后点评部分提到“多样性”的所谓“递减问题。”多样性”的反面是“同一性”。同一性有好处,比如书同文,行同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我们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证明,过分强调同一性,排斥多样性,于社会,于个人都是弊大于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有放开搞活的政策,就是要解放个体,创造多样性。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几年来,我们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多样性是增加了,而不是减少了。正是多样性的增加才造就了目前相对富强的局面。这种多样性的增加有赖于体制的变迁。功劳不能全给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语言是文化的承载者,语言的多样性就是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对激发民族创造力、包容度都是有利的。虽然语言(方言)是在逐渐消亡,但是这个消亡不是历史的必然,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希伯来语” 便是在政府的意志下死而复生的。重要的是,我们从个人到政府要从文化,历史,情感等各种角度为方言的传承提供环境。不能把方言的传承完全交给看不见摸不着的“市场规律”。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高志晏/南通方言网)

作者 zgao

订阅
通知

1 评论
最新
最早 评价最高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路人甲
7 年 以前

我之前也评论过那篇文章的论证逻辑,可惜评论不知怎么不见了。可能是不同的评论留言系统,希望将系统稳定下来。

1
0
您同意文中的观点吗?欢迎留言!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