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上村村通-民情日志

作者:张小龙

中午回家路过曹公亭,那里香烟缭绕,鞭炮齐鸣。原来,经过几个月的修整,修葺一新的曹公亭终于又向乡邻开放了。

民族英雄曹顶,在南通自然是家喻户晓。史载,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倭寇来犯通州,曹顶率众与倭寇在城北五十里处激战,又追至单家店(即平潮),血战三个时辰,后因雨天路滑,坐骑 跌进沟坎中,惨遭敌人杀害,终年43岁。后人感怀这位抗倭英雄,遂在他的遇难地修建了曹公亭,以资 纪念。

说起来,我和曹公亭还是有些缘分的。我老家的房子就和曹公亭相邻,只二十几步的距离。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曹公亭的时候,我才七八岁,依稀只记得一群人在我家前面的菜地里忙来忙去,先是筑起 一座土台,然后又砌了墙,最后居然成了一座屋顶长角的房子,最奇怪的是开了三个门洞,却又不装 门。大人们都说,过不多久就会有骑着大马,提着大刀的曹公像搬进来。于是,我们就天天盼着,巴望 着那们骑大马拿大刀的曹公早点进来。不久之后,又有人在盖房挖地基时挖出了两把残破的倭刀,印证 了当时战斗的激烈。于是我们这些孩子的盼望便愈加热切了。可是曹顶像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就这 样,一直等了将近二十年,后来才知道,因为新修的国道不经过这里,曹顶像放在这里无法起到引人注 目的宣传作用,此事就作罢了。1992年,高大威武的曹顶像终于来了,可是却放置在镇中心的十字街 头,没过几年,又移到南街的交通路口,建了曹顶园。曹公亭就这样渐渐被人淡忘了。

曹顶像迟迟不来,却便宜了我们这些孩子,夏天在里面乘凉,春天爬到屋檐下去掏鸟窝。可是时间长了,也没意思了,因为里面空空荡荡,除了后墙上的一块看不懂的石碑。小时候不识几个字,偏偏喜欢却对着石碑卖弄学问,可惜这上面全是繁体字,连蒙带猜也认不几个,更不用说知道意思了。有一次我们几个小孩子正在里面玩,进来一位戴眼镜的白发老先生,只见他站在石碑前摇头晃脑,高声吟哦,仿佛很认识几个字的样子。读完了,还摘下眼镜擦擦眼睛,然后又拉着我们讲碑文上的内容,可是那些话我们还是听不懂。这块石碑至今还在,只是上面原本鲜红的字体早已褪色。现在,我也终于知道,那块石碑上刻的是《曹公亭记》,由民国时期范九先生所撰。

曹公亭历经劫难,曾多次重修重建。史载曹顶牺牲后,当时人于其死难处建曹公亭以资纪念,可惜 旧亭倾圮。民国十年(1921年)平潮费范九集资在原处重建。抗日战争期间,日寇进犯南通,像毁亭 颓,1957年由南通县政府修复。可惜此亭在“文革”中又被捣毁。1984年,平潮镇镇政府筹款再次重建, 可此后又历经了几次火灾。
曹公亭修成后,因为塑像迟迟不到位,空着也是空着,周围的村民就把油菜秆子堆放在里面。那年晚上八九点钟,我正在看父亲和邻居下棋,忽然听到外面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走出去一看,原来是亭子里的油菜秆子着火了。附近的村民们纷纷赶过来救火,我也端着脸盘给大人们接水。火被扑灭了,亭子顶上的木梁也被烧焦了。人们看着烧焦的木梁议论纷纷,可是大家并没有吸取教训,此后依然往里面放秸秆,终于又发生了一次火灾,亭子也日渐败落。

前些年,有村民出钱把亭子修整了一下,可好景不长,一场大火又让它更加傾颓。后来,不知又哪来的流浪汉,在这里安了家。再后来,亭子的一角坍塌了,流浪汉也不知哪里去了。人们又把家里废弃的牌匾堆放在这里,时间一长,居然塞得满满的。就这样,好好的亭子成了垃圾场。春天的时候,带着孩子们出来踏青,可孩子们都不愿到这里来,因为亭子太破败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在亭子前烧香。又有人用毛笔在墙上写下这样的对联:“往南乎,往北 乎,权且坐坐;为名焉,为利焉,何必忙忙。”细细把玩品味,倒也有意思。只是这几年,风雨冲刷, 烟熏火燎的,这字,也淡了。

前段时间,村里人发起募捐,准备重修曹公亭。在村里人的热切期盼中,亭子修葺一新,盼了二十年的曹顶像也终于立起来了。下午,兴冲冲地带着儿子去参观,只见亭子周围已经修了栅栏,上面插着彩旗。亭子里曹顶身披战 袍,横刀立马,威风凛凛。原来刻有《曹公亭记》的石碑还在,只是不知为什么,早年费范九先生撰写 的楹联“遗像千秋,雄心直欲歼全虏;危亭一间,毅魄犹应恋此乡“,却没有挂上去。

作者 zgao

订阅
通知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0
您同意文中的观点吗?欢迎留言!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