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通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一、民居格局
南通城区民居,较典型的格局是有大门堂,内设大门、二门。门堂中青砖铺地,里为小天井,小天井两边有提闼门。有钱人家的照壁正对大门,一般市民家大门对面没有照壁。有的人家还在住宅周围建火墙、火巷,并将围墙加高,与邻家隔绝。人在大门外看不见住宅内的建筑,须拐三门(大门、二门、提闼门)方可进入宅内。住宅有“一进三堂”、“一进五堂”之分。房屋纵深有“五架梁”、“七架梁”和“九架梁”之别。“三堂”即敞厅、穿堂、正屋(南通俗称“正埭”);“五堂”则加上敞厅对面的朝北屋和正屋后面的后屋。敞厅建筑最宽阔,三间大厅,不住人,是招待宾客场所。穿堂进身狭,一排三间,多隔层,两边房屋有时住人,但非正式房间。正屋三间隔开,东边为上房,西边为下房,有的还建亭子间、套房,正屋正中悬挂神轴,是一家最神圣的地方。婚、丧、喜、庆之时,三堂通开,显得十分气派。从大门到正屋,这是南通民居主建筑的格式,有的宽阔,有的狭小。
市郊沿江一带为沙田,又称圩塘田,人们为排除积水,在沙田中开河挖沟,填土造房。这里的民居,座北朝南,横向成排,一户挨着一户。也有的乡民聚宅而居,宅外围有小河(称园沟),宅内四边有屋,中间为一大场,以小桥或小坝与外面相通,这种民居称为“园基”或“园上”。
海门、启东两县的村落结构,一般以住宅为单位。典型住宅与南通的园基相仿,是“四厅宅沟仓门坝”,即四关厢房屋,周围沟河环绕,宅前有桥,桥上设门,有的桥可吊起,无桥则筑“坝头”以通。住宅后面的沟河称“宅沟”,宅与宅之间的称“泯沟”。东西走向五六家住宅合在一起,称之为“埭”,一埭为一姓居多,并以此冠名,几埭集合则为村落。民居住宅一般三间,中为堂屋,有后门直通屋后宅沟,屋内置灶。
海安、如皋、如东乡间,住宅相对比较集中。其建筑颇具特色,尤以屋脊头更为奇特,两头高起微弯,呈水牛角式。以三开间房屋最为典型,在中间堂屋凹进去一架梁处砌墙安门,留下廊檐,东西两边房间各开一扇窗户。
南通民居从来不以正南方向定位,而是偏东南15度。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寺庙、官衙才能正南,民居则不可。其实,这是因为南通临江近海,属海洋性气候,春夏多东南风,秋冬多西北风,祖先经过长期的观察与实践,从本地气候变化的实际出发,认定建筑民居以正南偏东15度为最佳方位。
二、建新房
人们建造新居,早在头一年冬至过后,便请风水先生看风水选址。在准备建房的界址四角,由主家用大锹挖土,其内放进茶叶、米粒,打下木桩,再用泥土覆盖,桩头露出地面尺许,这种仪式俗称动土。建筑新居之际,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不邀自来主动帮工。建房之始,主家先在施工现场两边各插一根高高的竹篙,上挂竹筛、镜子、柏树枝、芝麻秸。其寓意一是希望粮食满仓,儿孙满堂,日子象芝麻开花节节增高;二是认为有照妖镜高悬,鬼怪妖魔就不敢前来打扰。
人们砌房造屋,上梁最为隆重。上梁须逢黄道吉日,人们纷纷送贺礼。主家因怕亲朋好友破费,事前对上梁日子保密,而亲友们总是再三追问上梁的时间,及时送来鱼肉糕粽等各式贺礼,岳丈或女婿家还送鞭炮、鲤鱼。送贺礼俗称“送糕”,因“糕”谐音“高”。上梁这天,主家八盘八碗酒菜招待前来贺者。还请一位毛笔字写得好的人,用大红纸写上福、禄、寿字样,或只写一个“福”字贴在大梁中间,同时在后边梁正中,或中间立柱上端贴上“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红纸条。还有的在中柱贴上吉庆楹联。上梁时间,妇女儿童不得进入施工现场。匠人们在上梁过程中,互相配合,并讲各种吉利话。
民居木结构完成后,接着是砌墙工程。在前墙一侧的墙基上,许多人家往往竖一石碑,刻上“泰山石敢当”字样,或石将军神像,以求保家宅平安。南通砖木结构的民居,大多采用青砖小瓦,富家大户的大门堂和房屋门面,青砖都事先磨光,严丝合缝,平整美观,考究者还在水磨青砖上雕花,常见的有“喜鹊登梅”、“凤凰牡丹”、“八仙”、“如意”等,其刀法洗练明快,民间美术味很浓。屋脊角装饰通常是变形龙头或变形如意图案,中间镶一块雕刻砖,刻有福禄寿字样或万年青花盆。南通民居在色彩上都显得凝重、朴素,一种是青砖青瓦,不加粉刷,称为青砖白缝;另一种是石灰粉白,在山尖、檐门处抹以黑色,粉墙青瓦,黑白分明。
三、贺新居
新居落成,主家搬迁之日,亲朋好友再次前来祝贺。贺礼主要是鱼、肉、馒头、糕、鞭炮、碗筷等,也有的以喜匾、喜字、字画、摆设相赠。旧时,乔迁之前,先要由一家之主将“家堂菩萨”神龛送入新居,摆在堂屋正中神柜之上,然后再将祖宗牌位请进新居。神龛或神轴两边墙壁上挂“金鼎呈祥龙香结彩,银台报喜凤烛生花”的对联。神柜上摆供干鲜果品,焚香燃烛,顶礼膜拜,鞭炮齐鸣,俗称上新园。为了庆贺新居落成,接待贺喜亲友,主人在上新园前几天便开始张罗:杀猪宰鸡,购买食品,借用餐具,聘请厨师办菜。使用新灶时,由主妇负责烧火,厨师上锅掌勺,其时必先煮鱼肉,所谓“新锅新灶,鱼肉跳跳”。宴请规格一般中午为“六碗四”,晚间为“八碗八”,菜肴丰盛。入席就座礼仪大有讲究,其中繁文缛节,规矩甚多。待冷热盆全部上完后,再上“头菜”,“头菜”有肚菜(鱼肚)、参菜(海参)、皮菜(鱼皮)、翅菜(鱼翅)之分,以其中一种为主原料,配以鱼圆、肉圆、冬笋、木耳、香菇、菜头等配料,此时,主家挨个向宾客敬酒,宴会进入高潮。接着“上鱼”,厨师亲自将盛有整条红烧鱼的大盘捧至各桌,鱼头对准坐首席的尊长者,以示敬重,并喊道:“鱼(余)来了”或“吉庆有鱼(余)”,客人们则齐声答道“鱼(余)存仓”,或说“主家年年有鱼(余)”,以鱼谐余,祈求吉利。每盘盛鱼一般两条,寓为“双鱼(余)吉庆”之意。其时主家要给厨师送红包,俗谓“攀鱼封儿”。南通风俗,宴席上的鱼,是不动筷子的,只看不吃,叫“看鱼(余)”,此俗一直延续至今。乔迁之日,前来贺喜的亲朋如携带小孩者,主妇要发红包,称“欢喜封儿”。宾客辞行时,主人回赠各户鱼、肉、糕,对于家境贫困的亲友,则视其所送礼品的多寡折价,加倍以红纸包钱“回礼”。

作者 zgao

订阅
通知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0
您同意文中的观点吗?欢迎留言!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