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通书画网
作者:安铁生

老虎灶对当今年轻人是个陌生名词,想当年老虎灶遍布上海、南通的街头巷尾,数目之多要超过那时的“烟纸店”(小杂货店)、今天的便民超市。为什么?因为它的功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老虎灶又称汤水炉子、熟水店,早晚时人们煮饭熬粥饮茶、洗脸刷牙洗脚沐浴都要用热水,即上海人说的“揩面”“汰浴”“吃茶”……在煤球价格高、费时且加热慢的情况下,用热水瓶去老虎灶冲开水或用水壶装开水回家现用,实在是方便快捷的事情。

南通老虎灶
南通老虎灶,摄于孩儿巷北路

据考证,老虎灶始于上海小刀会时期(17世纪50年代),百姓因战火家里烧水很不方便,于是老虎灶应运而生,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从清末到上世纪70年代,上海几乎每个弄堂口都有这么个老虎灶,南通市区百米内也必有它,构成了市井中一道独特风景线。

上海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薛理勇说:老虎灶是对上海一种熟水店的称谓,旧时,上海的老虎灶分几个档次。最小的只供应熟水,稍大的兼营茶室,再大的兼营浴室。“老虎灶”一词的由来说法有三:一种说法是来自“洋泾浜英语”(旧时,上海人所称的中国腔英语)。上海出现了大量西洋建筑,这些建筑都有壁炉,在屋顶上设有多孔烟囱,屋顶的英文为“Roof”,音谐“老虎”,因此这种灶就叫“老虎灶”,当时江南较大的熟水店的烟囱也设在屋顶上,所以熟水店也被称为“老虎灶”;另一种说法,认为老虎灶的得名与其形状有关。熟水店的灶膛口设在墙外,墙上设计两个小窗口,可以看见灶内情况。灶膛口如虎口一般,两个小窗如同虎眼,屋顶的烟囱则如虎尾,因此亦被称为“老虎灶”;三是为了提高灶头的热利用率,从前的老虎灶一般并排设计两眼小锅,在它们后面设计一个更大的锅,利用前面的余热先把后锅水加温。前两口锅像老虎眼睛,后一口像虎身,烟囱则像虎尾,故被称作老虎灶。

1905年,英美烟公司出品的烟画《老虎灶》,便展示了老虎灶的经营场景。老虎灶生意本小利薄,但足可养活一户人家。1906年出版的《沪江商业市景词·老虎灶》载曰:“灶开双眼兽形成,为此争传‘老虎’名”,“一钱一勺烹茶水,免得人家灶下烧。”正是旧上海老虎灶的形象写照。

南通人在上海开“老虎灶”,往往多为平潮、唐闸及狼山一带坍了田的农民。20世纪上半叶,上海著名黑社会人物吴四宝原籍江苏南通,未接受过教育,其父在上海公共租界的成都路开老虎灶卖开水,父亲去世后吴四宝随姐夫在上海跑马厅牵马,后来成为二十二代通字辈的青帮、绰号烂脚炳根的徒弟,并参加特务组织,有钱后当然不会再去烧父亲的老虎灶了。我的父母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在上海学校工作过,也曾多次告诉我们,在上海弄堂口开老虎灶的基本上都是南通人。南通人起早摸黑吃苦耐劳,许多店半夜门都不关,以方便人随时来打热水,就是攒点辛苦钱。徐海萍先生在《上海老虎灶的南通帮》中说:“辛亥后,出现了南通帮,先由数家扩张到数十家。1927年达数百家,范围之大在溧水帮之上。以平潮人为最多,其次唐闸狼山的人也不少。”南通民俗文化研究者季修甫先生在《别了,老虎灶!》一文里回忆:“当年十六铺一带,不少的‘老虎灶’里,常会听到谁都听不懂的南通话。我去南京求学,得坐轮船到上海十六铺,再坐火车去南京。口渴了,就用南通话向‘老虎灶’的老板说一句:‘借个条凳歇一歇!’老板一听到家乡人的声音,就会很热情地回答:‘随便坐!’不一会儿就递上一杯盖碗茶来。”每逢过年,老虎灶店门口还会贴出雅俗共赏的红对联:“灶形原类虎,水势宛喷龙。”也算是一种“老虎灶文化”吧。

过去老虎灶生意好时,人们要排很长的队伍,用热水瓶排队也是经常的事。自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电水炉、电水壶、煤气、热水器的普及,上海的老虎灶业走向衰落,90年代后逐渐消失。只要是略微上点年纪的上海人或南通人,一听到“老虎灶”这三字,都会从心底涌出一缕温暖。上海电视新闻报道“沪上最后老虎灶”的画面,有向老虎灶惜别的意思。有摄影发烧友热衷寻访上海“最后的老虎灶”,拍下系列图片供人们回忆:安庆东路的老虎灶、彭泽路的老虎灶、灵济街的老虎灶……透过一张张旧照,仿若能追溯到昔日上海的市井生活。

如今安庆东路的陆明伟还守着老虎灶,成为沪上怀旧的独特景点,这种“苦生活”陆明伟做了二十多年,算上他爷爷、父亲,得有80年了。陆明伟的爷爷1930年代从南通来上海,“生活所迫,乡下待不下去了”,经同乡指点入了这个行当。最早在黄浦区,攒了些钱用三十两黄金顶下安庆东路的这间房子。“十六两制的,三十两相当于两条‘小黄鱼’吧。”“老虎灶”能在一个地方不挪窝地开了近百年,无意间,陆明伟成了“上海一绝”,他说:“我还开着,因为大家需要。”

虽然已扬名在外,但作为老虎灶“守望者”的陆明伟,心中最大的愿望,居然是希望这个老灶头早日拆迁。有人说应该把它作为文物保留下来;如果有条件,应该把它放到博物馆里保留下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薛理勇则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东西与时代发展有了很大的冲突,是落后的反映,并不代表文化,不一定要保护,“老虎灶”就是例子。虽然“老虎灶”以及老烟杂店、老百货店等曾经在我们生活中起过作用,但它们并不是文物,不具有保留价值。我们儿时经常接触的热气腾腾一角钱买十二根竹筹的老虎灶现在南通也见不到了,怎么能一定要上海人保存南通人开的老虎灶呢?年近古稀的我们只有去濠河博物馆看看老虎灶的复制品了。

作者 zgao

订阅
通知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0
您同意文中的观点吗?欢迎留言!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