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转贴说明:本站致力于方言研究、知识普及、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但不等于拒绝不同观点的言论,我们会经常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在此登出,以供讨论。我们认为,不管你理睬还是不理睬,不同的观点总是存在,相反,拿出来辩论更能有针对性地表明我们的观点,更能说服人。以下是原文

汪涵是属于睿智型的主持人,深受观众喜爱,我也不例外。

正因如此,某人托我为汪涵在长沙开办的读书屋写篇推介文章时,我二话没说就写了,分文不取。

所以,今天不是批评他,而是替他的一个举措感到惋惜。

最近,汪涵表示,他要拿500万元拯救方言,此言一出,立即赢来一片掌声。

他说:“现在很多孩子只会说普通话和英文了,我觉得很可惜,因为每种方言都代表了一种地域文化。”

汪涵的语言天赋极高,主持节目时能飙上海话、粤语、湖北话、四川话等多种方言,湖南省的方言就不用说了。所以,我深深理解他对于语言特别是方言的特殊情感。

但是,我不得不说,汪涵,包括所有的语言学家试图拯救语言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每一种方言都是一个知识体系,消亡一种方言,就是消亡一种知识体系。但是随着全球化和城镇化,这些乡音正以每两周消亡一种的速度在减少,这已是不可逆转的事实。

语言是生命体,会经历诞生、演化、死亡的过程。既然是生命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世界上先后存在过的无数种语言中,只是存在谁先死谁后死的问题。

这是人类进化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试想,改革开放前,中国数亿农民日夜厮守着乡土,方言就十分发达且十分顽固。仅以湖南娄底地区为例,同一个乡,隔一座山也许就有不同的方言。我在长沙上大学时,同寝室的浏阳同学和涟源地区的同学说方言,我听来就如同听外国语,他们若说英语反而还能听懂几个词。

而随着改革开放,中国人口开始了大流动。最初,广东是开放的最前沿,于是,粤语歌异常流行,人们以能会说一口广东话而感到骄傲,会说粤语也能在广东较容易找到工作。而后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全国许多城市经济在崛起,广东风光不再,粤语歌便没以前流行了,人们更多的是选择法律规定的普通话来进行交流。

因为要开放,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经验,英语成为中国高考必考语言科目,恢复高考40年来,英语已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一两代人。而近年来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强势崛起,却又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学习汉语了!

这便说明,语言与生存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些说方言的人们,特别是相对落后闭塞的地区的人们,他们要向往更美好的生活,便不得不离开原住地,走向外面的世界。在外面的世界,他要“适者生存”,语言便是第一关。汪涵若想拯救方言,除非那些依然操方言的人们永远不要离开乡土,且还有一个条件,消灭所有现代化的物质条件,如电视电话手机等等,让他们不再受外界的影响——但这可能吗?

以汪涵本人为例,他是主持语言类节目,为了俏皮、幽默,拉近与受众的关系,所以他勤于钻研方言并巧妙地运用方言,但如果他在外企工作,必须天天说外语,那么,他说方言的能力就会退化甚至丧失。因此,他说希望年轻一代会说方言是没考虑人们生存需要这个现实问题的。

拯救方言和重视方言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语言是工具,在一定的语境中决定了某一方言的价值。若干年后,若干的“家乡”若干的家乡人也会说普通话了,即使汪涵现在认可的某些方言,其实早已悄然融入了普通话的要素,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捍卫不捍卫的问题。弱势的方言必被一种强势的语言所吞噬是必然趋势。

因此,汪涵希望人们除了说普通话之外还能说方言,纯属理想主义,一厢情愿,你500万元所能做的,只能是赶紧录制一些方言做为资料保存,除此之外,你什么也做不了。因为,语言的消亡是大势,将来有一天,地球不适宜于人类居住而迁往另外的星球时,说不准还得操宇宙语才能与外星球的人交流哩。

但不管怎样,我对具有理想情怀的汪涵表示敬意,我只是提醒汪涵,还有语言学家们,要换脑筋了。我们现在需要重视的是,如何把普通话说标准,如何把现代汉语运用正确,而不被外语所击败(有的年轻人外语能力比母语能力强了,汪涵应重视这个问题才是),这才是正道。至于你能不能说方言,那是个人的选择,谁也号召不了。

作者 JP

订阅
通知

3 评论
最新
最早 评价最高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ntr
6 年 以前

文末的观点很搞笑。该文作者通篇在谈普通话会把方言击败,然后认为普通话击败方言不可逆转。最后又担心外语会把普通话击败,要求大家把普通话说好。不是说”弱势方言被强势语言吞噬是必然趋势”吗?要是普通话相对外语弱势,那么被”吞噬“不也是应该的吗?青年人学说外语,不也正是“向往美好的生活”,要”走向外面的世界“,寻求”适者生存“吗?
既然方言消亡是”向往美好生活“和”走向外面的世界“的必然结果,那普通话不也是应该”必然消亡“的吗?
既然保护方言无助于方言的延续,那么重视普通话怎么反倒可以延续普通话了呢?
真是前言不搭后语,莫名其妙。

管理员
6 年 以前

哎,我之前也就相似论点进行过批驳。方言必将消失之说,其实就是一个观点,那就是 强势语言(普通话)必将吃掉方言,因为会普通话好挣钱、有发展。

学弹钢琴并不影响同时学习弹琵琶,同样的道理,学方言并不影响学普通话,几十年的双语研究证明了这个观点,就更不要谈双语者在认知上的种种优势了。当然,该文作者是理解不了这个的。照他的观点,琵琶一定会失传,钢琴多有市场,国内国外都好挣钱。用他的话说叫有利于”生存“。

我说句不好听的,这是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思想作祟,说明精神追求还处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最底层:也就是温饱需求。这个作者说 “语言是生存”,完美诠释了他以“温饱”为主的思想状态。十六大报告讲“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谈的就是该文作者这些人,精神文明建设与自身的经济发展极不协调。

这没有办法,经济发展容易,精神境界的提高还需要几代人。这让我觉得,我们保护方言的策略要改进,或者说要”符合中国国情“。我们老是谈方言的文化属性,但是像该文作者这样的,囿于自身的精神追求层次,很明显“看空”文化。我们最好把方言和挣钱联系起来,这样该文的作者或许能对方言“看多”一点。

而事实上,方言是能让人挣钱的。我们之前多次谈过同时会方言和普通话(即双语)的认知优势,这个优势体现在智商、情商的提高,体现在学习外语的效率,体现在减少老年痴呆的风险。这些优势都是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的。

约翰亚当斯说:
I must study politics and war that my sons may have liberty to study mathematics and philosophy. My sons ought to study mathematics and philosophy, geography, natural history, naval architecture, navigation, commerce, and agriculture, in order to give their children a right to study painting, poetry, music, architecture, statuary, tapestry, and porcelain.

一辈人要做一辈人的事,老一辈打好了经济基础,年轻一辈才能去追求上层建筑。我国富起来没几年,该文作者死守小农经济思想,也是过去穷怕了,可以理解。我寄希望于未来,希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让年轻一代能够没有“温饱”之忧,可以放心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

3
0
您同意文中的观点吗?欢迎留言!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