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的十字街它不是条街,是块落场,是指钟楼以南,东、西、南大街十字交汇一带的地方。

十字街应该是后周建城的时候就形成了。当时设计的城市中轴线是从狼山向北,穿过十字街的中心圆点和钟楼、北极阁、北土山连成的一线。

十字街一向是商店云集,人来人往,是南通最繁华的地方。过去,因为这里市口好、地皮贵、房价高,地主绅士们就以出租市房来牟利,再用房屋伸出檐、换街石、设栏杆、装水柜等种种花样,仗势侵占大街的两边来增加房地面积,所以弄得街道一天比一天狭。后来,店越开越多,房子还在不断地往外蚕食、扩大,把个十字銙銙儿街弄得简直狭得不像个样子。以前,十字街中心的南北两边,都有明朝中叶留下来的当街牌坊或者是残存的坊柱,来往行人都是从坊门里头走的。坊门的跨度就有四米多,而完整石柱的两边还各有一根间隔一米的边柱,也就是说原来的街至少有八九米宽。弄到最后,不仅边柱给包围了,两根主要的石柱也已经被市房吞进去了一米,街就只剩下两米多宽,怎么能不“十字街上人轧人”呢?

解放初期的十字街,范围还没有后来的环岛大,中间心里还有个像走马灯架子的报亭。那时的街上不能走汽车,三轮车和脚踏车也很少见,跑得最多的是一揿“嘎咕、嘎咕”响的黄包车。南通城本来就不大,只有0.98平方公里,东城门到西城门还不到2里路,所以有人开玩笑说:“在十字街上放个炮竹,三个城门口都能听得见”。平时的十字街还算平静,一点也不显拥挤,但到逢年过节,尤其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万民齐乐的时候,城里的、城外的、近郊的人都要涌到城里来看灯,街上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的的确确叫寸步难行。

十字街热嘈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在它的北边有座谯楼。谯楼的后头就是过去的州衙,后来做过县衙、县政府,解放以后还是市人委、市政府办公的地方。也就是说不管怎么改朝换代,十字街这块地方一直是这座城市权力机关的所在地。

1914年,由张謇主事,孙支夏设计的一座洋式的钟楼又在谯楼的南面高高矗立。钟楼有意参照了英国伦敦著名的大钟楼的轮廓,有26米高,是民国时期南通所建的最高建筑。钟楼一共有六层,顶上是一个小平台,中间有个旗杆好挂挂旗。第五层是气楼,四边有百叶窗好通气。第四层有门,可以通到外头的回廊,既作暸望台用,也可以报火警。第三层里放着一座大机械钟,连接着东南西北四个钟面。钟面在下面看看好像没有多少大,其实它的直径有将近一丈呢!第二层的四面都有窗子,也可以住人。最底层是四个圆形的、类似城门的门洞,北边的洞和谯楼下面的门洞连通。从南门进,穿过北门和谯楼的门,就可以直达过去的县政府。从解放以后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到市政府办事都必须要穿过这个门洞。洞儿蛮宽,好走小汽车。谯楼和钟楼是南通的标志性建筑,保存得很好,也重新修缮过,现在作为景点供游人参观。钟楼上还有张謇写的一副对联“畴昔是州今是县,江淮之委海之端”。除了准确点名了南通的地理位置,还概括了南通由州变为县的历史。而见证这种变迁的,当然是钟楼和谯楼这两个“活城隍”。

来源:《乡韵崇川》 崇川区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

作者 JP

订阅
通知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0
您同意文中的观点吗?欢迎留言!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