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南通方言网,谢谢合作!

作者:本源斋主人 水月

所谓主流,是指《南通地区方言研究》(鲍明炜、王均主编,2002)和以此为记音标准的《南通方言词典》(陶国良,2007)以及江苏语委推出的江苏语言与文化资源库等一批有较大影响的著述资料。

他们对“尤韵”标记为[ø],例字如丢、纽、刘、九、求、休、有、油、优,与此对应的有鼻化的“尤韵”,即“元韵”标记为[ø̃],例字如端、断、暖、乱、钻、船、选。跟普通话比较,普通话“尤韵”是带[i-]介音的,不管拼什么声母;跟苏州话比较,苏州话丢、刘是不带介音[i-]的[ʏ]; 纽、九、求、休、有、油、优的韵母则是[iʏ]。“元韵”跟普通话比较,普通话都是带[u]或[y]介音的韵母,而苏州话的韵母则是[ø]或[iø]。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南通话这样标记不太妥当,[ø]是一个“开口音”,“尤韵”字都是齐齿呼的,按照这样的标记读起来感觉也是比较别扭,不自然;而[ø̃]对应的字都是合口呼或撮口呼,南通话里应该是撮口呼。史皓元《南通话、杭州话跟吴方言的比较》(方言1998年第2期)标记为[ỹ],敖小平《南通方言考》(2013征求意见稿)对上述两组韵母标记为[y]和[ỹ]。

笔者仔细研究了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认为[ø]和[ø̃]在古今音韵传承的学理上和韵母系统的一致性上欠妥,虽然读音比较近似,但是细究起来感觉还是不自然。为什么会这样的呢?我们分析,因为南通话音韵系统里有一个跟它对立的韵母,我们记作[ʒ̍ʾ],例字如鱼、雨、余等等,《南通地区方言研究》记作[y],并解释说这个音素摩擦较重,嘴唇撮起。选择[y]和[ø],可能作者是考虑[y]的发音舌位偏前偏高,南通话的“有”不完全等同普通话的“迂”,但是,使用[ø]就出现如上的一些问题。鉴于此,根据实际发音,我们觉得苏州话采用的[ʏ]可以采纳,这个音听感比较靠近[ø]而又属于撮口呼,相比[y],位置靠后,舌前部更接近[ø]。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起因在于《苏州方言词典》里[ʨ,tɕʰ,ɕ]只拼细音[iø],不拼洪音[ø],在《南通地区方言研究》等著述中我们看到[ʨ,tɕʰ,ɕ] 跟[ø]相拼,明显不合常理。

有趣的是,我们发现《南通地区方言研究》的手稿里,原本[y]和[ø]是记作[jy]和[y]的,也不知为何却改错了?要不然,在[ø]的前面加上介音[i],也就是[iø],也还凑合。请听下面赵元任先生的发音,你一听就能判断,南通话“尤”韵近[y]而远[ø]。

附:[y]和[ø]元音赵元任发音

 

参考文献:

1.《苏州方言词典》(叶祥苓,1993);
2.《南通地区方言研究》(鲍明炜、王均主编,2002);
3.《南通方言词典》(陶国良,2007);
4.《南通话、杭州话跟吴方言的比较》(史皓元,方言1998年第2期);
5.《南通方言考》(敖小平,2013征求意见稿)。

作者 JP

订阅
通知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0
您同意文中的观点吗?欢迎留言!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