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南通市志•语言篇》2016版

通东话是南通方言中最为特殊的土语小片,其形成和发展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

早在隋唐时期,这一带是南布洲(吕四一带宋时属于东布洲火古海门岛>白勺北荡),洲上居民稀少,其来源与胡逗洲(今南通市郊一带)大致相似唐末南布洲与胡逗洲涨接,两地居民交流频繁,所操土语也基本相同。

到了宋代,海门已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县,其人口来源除了流放人犯外,则是苏南崇明一带操吴语的垦民,以及通州一带的移民和北方中州官话方言区的流民。其居民构成复杂,在当时就已形成一种语言因素较为复杂的土语“古海门话”宋庆历年间,海门和通州涨接后,古海门话在更大程度上受到江淮方言的影响。

元末至清康熙末年的400多年间,古海门不断为海潮侵蚀坍没,居人不断向北、向西迁徙,连县治也迁到今金沙、兴仁一带。古海门话就被带到今通东话通行的地区,从而与当地已较特殊的南通土语合流,奠定了今通东话的基础。通东话通行范围正与古海门坍江以后清初的江岸线吻合。

清乾隆以后来源于吴语的海启话,又再次北上四甲一带对通东话产生较大影响。使通东话带上较浓厚的吴语色彩。根据闭塞音有无浊声母,把通东话确定为北片吴语的边缘小片。

通东话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其本身的语言特点上,因为通东话是在吴语和江淮方言夹缝中生存已久的一个独特方言小片,它兼有江淮方言和吴方言的诸多因素,同时有较多自己的特殊方面。

 

作者 zgao

订阅
通知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0
您同意文中的观点吗?欢迎留言!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