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南通地名的相关歇后语:
1.风平浪静——平潮
2.船头上拉弓—–石港
3.两个水端子盛水——-二窎
4.名列榜眼——二甲
5.粮油菜丰收——三余
6.老豆油——–陈家榨
7.脚跨田头路—–骑岸
8.东南北都到了—–余西
9.米酿老白酒——-姜灶
10.篾匠的老板——竹行
11.春节写对子——–新联
12.四季绿地——常青
13.整天笑嘻嘻——-幸福、常乐
14.高兴再会——-悦来
15.桥上称秤——端平桥
16.裁衣划错了线—-角斜
17.往东才走—–西亭
18.票全买下——-包场
19.不是神经病——正场
20.春夏秋冬都太平——-四安

南通地名特色(资料采自网络,差错在所难免)
我市诸多地名有窑,比如如皋薛窑,通州二窑(窎);有墩,比如,三里墩、十六里墩;有坝,比如段家坝、湾坝;但是全部有的集三种之大成的只有港闸窑墩坝。
桥之乡 港之城
无水不成南通。南通两大风景区,一家就在水边(狼山),一家本身就是水(濠河)。从县区地名上看,崇川、港闸、海门、海安、如皋等名称直接和水相关。在南通乡镇街道的地名通名中,最能反映南通“水文明”的则是“桥”和“港”。
南通多桥多港。江上有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华沙大桥、长青沙大桥,海上有黄海大桥,濠河中有“六桥”。近几年的城市建设使通吕运河的大型城市桥梁接踵而至,目前已达10座(仅限崇川、港闸二区内);至于港——南通港本身是全国重要内河港。海门港、启东港、洋口港均列入《国家口岸发展规划(2011-2015)》,连同兴东机场,使南通成为全国规划开放口岸最多的城市。
“桥”和“港”在南通地名中非常常见。沿海重点开发的8个镇中的3个名称中有“港”(吕四港、东灶港、老坝港。近两年行政区划调整频繁,东灶港、老坝港均已被合并),崇川区10个街道中4个有“桥”或“港”(虹桥、和平桥、新城桥、任港)。港闸区6个街道中就有一“桥”(陈桥)一“港”(天生港)。巧合的是,通州现有乡镇中也有一“桥”一“港”——刘桥和石港。更巧合的是,近几年通州裁并的乡镇中又有一“桥”一“港”——北兴桥与川港。
“桥”与“港”又何止存在于乡镇街道的地名中,被称为“×港村”或“×桥村”的村庄在南通比比皆是。此外,南通的诸多沿江河流不叫“××河”而叫“××港”,“港”的势力可见一斑。
尽管从扬州、镇江到启东的沿江地区多有“桥”、“港”这样的地名通名,但在建制镇中频率最高、分布最广且名副其实的当推南通市。南通,不愧是桥之乡,港之城。

吴之头 楚之尾
如果苏南用“吴”来形容,那苏北则可以用“楚”来概括。吴王夫差在姑苏的奋起与西楚霸王在彭城的立业同样令人回味。直到今天,苏南苏北仍各有特色,在地名上亦是如此。
“塘”是一个很江南化的通名,苏州有渭塘、无锡有东北塘、常州有湖塘。而在江以北很少见,如南通市周边的泰州市、盐城市都没有这样的建制镇,但海安却有曲塘镇,如东有马塘镇,独具江北吴风。
嘉靖年间的王江泾大捷让嘉兴王江泾出了名。“泾”是一个比“塘”更江南化的地名,仅上海市就有罗泾、朱泾、枫泾、泗泾等多个乡镇。以前有学者称“泾”是江南特有的地名,长江以北不存在。其实港闸区就有“芦泾”,尽管芦泾乡被合并掉了,但芦泾路和芦泾港村仍保留着,城市绿谷的存在让人们对这个地方有着更多的记忆。
“丁堰”这样的地名也能显示出“吴之头”的本色。在江南“堰”很常见,杭州有闻堰,常州有雪堰,镇江有宝堰。丁堰是如皋乡镇,作为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如皋的地名也多富有诗意:搬经镇、林梓镇、雪岸镇等乍一听都是江南吴地的地名。
南通位于苏南苏北过渡地带,北部特色的地名当然也必不可少。如皋的“石庄”、如东的“袁庄”和“新店”都是很北方化的地名。海安的“李堡”、如皋的“吴窑”是苏北特征很浓的地名。此外,北三县还有大量叫“×庄”的村庄。
就像当年的胡逗洲,四面八方的人们在这里相聚而形成独特的南通话。现在,带有各地地方特色的地名在这里融合,也形成了包容并进的南通地域文化。
江之东 海之西
南通市特定的江岸线与海岸线使得南通疆域在地图上很容易被辨认出来。今天,这片沿海疆域已十分繁盛,而我们从沿海县区的地名上可以挖掘出当年的盐垦文化,想象出先民艰苦创业的劳动场面。
“场”、“总”、“甲”、“匡”、“灶”等地名都与当年盐垦有关。“场”即盐场,今天还保留在建制镇名称里的有海门包场。包场旧称“盐包场”,仅仅通过望文生义的方法就知道地名的由来。近几年乡镇合并使海安西场、通州正场等都降为了村级行政单位。其实南通的“场”本来非常多,但在历史发展中慢慢消失了。通州的行政中心金沙被称过“金沙场”,南通市唯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余东也曾是“余东场”,启东最大乡镇吕四亦有过“吕四场”的经历。
盐场有盐民,烧盐处即为“灶”,聚居地叫做“总”,今天建制镇中有“总”的只剩下通州十总,但叫做“×总村”的依旧很多;“甲”、“匡”的意义和“总”一样,目前乡镇有通州二甲、五甲与海门四甲,此外海门刘浩镇(已被包场镇合并,这里按习惯仍称刘浩镇)的镇中心也叫“六甲”。值得一提的是,这四个镇之间并不存在排序关系:二甲下面亦有“六甲”村,与刘浩镇没有关系,而吕四与二甲都有名为“三甲”的村级行政单位。
以上几个滨海地区的地名通名中,“灶”分布最广,从射阳到浦东都有,而“甲”和“匡”最南通化。不过最有南通味道的还是“厂”和“余”。当年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显示出近代南通的工业力量,也证明了经济对政治的巨大作用——“大生纱厂三厂”与“大生纱厂八厂”的简称“三厂”和“八厂”竟先后成为乡镇街道名,一个在海门,成为仅次于海门街道的最大的乡镇街道,一个在南通城南,原名为“八厂乡”——只是在世纪之初被撤销了,现在新城桥街道下面还设有八厂社区。张謇本来还打算在四杨坝开设四厂,东台开五厂,如皋开六厂。后来由于经济原因没能实现。如果这几个厂成为实体,也许今天的行政地名也会有相关变化。
南通地名另一大奇处是今天通东地区广泛分布的带有“余”字的市镇,有余东、正余、三余、余西、余北、东余、金余等,这些“余氏家族”成员都来源于古时候的“余庆场”。“余庆”二字出自《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或许这是对南通大地最朴素最有情怀的祝福了。
南通地区地名(乡镇)总结如下:
一类:灶-秦灶、姜灶、东灶等(市区、通州、如东等地)
二类:总-十总、九总、五总等(通州、如东等地)
三类:埠-曹埠、刘埠等(如东等地)
四类:甲-二甲、四甲等(通州、海门等地)
五类:港-掘港、石港等(如东、通州、海门、启东等地)
六类:沙-金沙、长沙等(通州、如东等地)
七类:坝-古坝、马坝、新坝(通州、如东等地)
八类:甸-赵甸、双甸(通州、如东等地)
近水的,海、江、河、圩、闸、潮、溪、泉、塘、堰、茶-岔河、平潮、饮泉、丁堰、东海、临江等(6县)
庄、堡-石庄、李堡、袁庄、下堡等(如皋、海安)
另外窑、店、棚、桥的地名也比较多。
海安的集、楼具有北方的特征,如皋叫园的比较多,显示如皋人杰地灵。如东带渔、坎、口的显示海洋文化特色,通州有个地名叫二窎比较有意思,通东叫浩的比较多。海门、启东地名都比较新类似民主、大兴、三厂等,有些地区如栟茶、吕四、兵房、狼山等都是根据当时历史遗留的。
还有场–正场,沙场,包场
还有余–三余,东余,金余
南通市区地名的数字名:
一人巷,二沟头,三里墩,四步井,五步口,六洪闸,七佛殿,八里庙,九华山,十里坊

 

作者 JP

订阅
通知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0
您同意文中的观点吗?欢迎留言!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