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高志晏

说明: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不少网友对方言保护、方言传承工作存在一些误解。倡导保护和传承方言,是不是与国家语言政策相抵触?为了消除大家的误解,我决定对《人民日报》做一些数据挖掘,从而向大家展示国家的语言政策导向。

几周前,我在微博上发布了我对人民日报历年数据的分析。得出国家媒体对“方言”相关问题是关注的。很多网友认为“关注”并不解决问题,公共政策领域常有“口惠而实不至”的情况出现。我要说明的是,我们对媒体数据的分析,仅仅是探讨一个政策导向。至于政策的落实到底如何,这涉及到很多方面,可在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领域探讨。我们不讨论公共政策,我们要讨论的是国家的政策导向。换句话说,我们要讨论的是“传承和保护方言是否与国家政策相抵触”,而不是“国家在传承和保护方言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正文:

《人民日报》完全公开了其自1946年以来的所有文章图片,并发布在data.people.com.cn网站上,供大家查询。我采用一个Perl脚本,对该网站上所有的文章进行了抓取。对凡是出现“方言”一词的文章进行了统计(注:只取“方言”表示地方语言的情况,像“美方言论”等语,虽然也有“方言”嵌在中间,却和地方语言无关,故而我将其剔除了出去)。

《人民日报》是国家政策导向的晴雨表。自《人民日报》2015年前后公开其所有文章以来,各方人士纷纷对报刊文章的用词进行了分析,借以研究我国中央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我不揣浅陋,对《人民日报》进行了一次“大数据”分析。希望从中能够发现国家的语言政策导向。

如上所述,我抓取了所有含“方言”一词的文章。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说所有有关“方言”的《人民日报》文章都是支持保护和传承方言的。事实上,在50年代,大多数提及“方言”的文章都是为“推广普通话”服务的,重点在批评方言对交际的阻碍。近年以来,大多数提及“方言”的文章是赞成保护和传承方言的。这种变化当然和国情的演变有很大关系。下面,我先向大家展示一下具体数据情况,然后再分析下《人民日报》态度演变的政策性因素。

上图为“方言”一词在《人民日报》中的出现次数统计,数据的时间跨度从1946年到2017年。我们看到,
1)46、47、48年,提“方言”的次数很少,分别是3次、4次和1次。
2)49年,提“方言”次数显著提高,达到17次。49年新中国成立,统一国家通用语被提到日程上来,当时的中央政府确定现代标准汉语由国语改称普通话,取其普遍共通之意。普通话之所以要存在,就是因为我国方言众多。提普通话,不能不提方言,故而我们看到1949年人民日报提“方言”的次数出现了大幅度上升。

3)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初期,《人民日报》提“方言”的次数居高不下,这和当时的“文字改革”工作分不开。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确立了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1956年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该文件明确对普通话做了规定,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换句话说,这一时期“方言”出现的语境仍然是“推广普通话”。一些文章为说明普通话的重要,经常会提到“方言”的不便。

4) 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文革浩劫破坏了国家各项事业。普通话推广也随之中断。但随着“大串联”、“上山下乡”和“五七干校”,普通话仍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但是,这一时期,《人民日报》的工作重心显然不在“语言政策”上,故而我们看到,“方言”的提及次数很有限。

5)80年代至90年代,各项工作得到了恢复,“推广普通话”又重新开始。82年《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随之《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等资格证考试内容颁布,要求教育和媒体从业人员“持证上岗”。98年规定每年9月的第三周为普通话推广周。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方言”仍然是在推广普通话的语境中出现的。

6)然而,情况在进入21世纪后出现了变化,《人民日报》上逐渐出现了“留住乡愁”之类的文章,甚至开始讨论方言传承的危机。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主要目的是推广普通话,但是相关法条也提到了民族语言和方言的存留问题。教育部在解释说明该法案的时候说:方言是客观存在的,有其自身的使用价值。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求方言区的人在会说自己方言的基础上,再学会国家通用的普通话,以便在公众交际场合使用(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解读)。

7)2013年1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印发《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指出要“建立和完善语言资源库,探索方言使用和保护的科学途径。”

8)2016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其中“弘扬传播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被列为“主要任务”之一,提出要开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与保护工程”,特别指出要“实施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收集整理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民间口头文化的实态语料和网络语料”。

结合“普通话”的提到次数,我们可以看到,“方言”的提及次数在最近一个时期超过了“普通话”的提及次数。

21世纪以来的方言态度转变,成因有多方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推广普通话”的任务在大多数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接下来,我们要关注地方语言和地方文化的存留问题。从人民日报的数据看,保护和传承方言,不仅仅是我们南通方言网的努力目标,也是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导向。

作者 zgao

订阅
通知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0
您同意文中的观点吗?欢迎留言!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