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来源:江苏发展大会

海门山歌源远流长。始于明代,盛于清后期。真正串联成集,焕发光彩的是“五·四”运动以后,其时,海门文化教育界的前辈管剑阁先生等一些知识分子置身于人民生活之中,从事民间文艺的搜集整理和研究。随着早期海门人向苏北沿海地区的拓荒、迁徙,海门山歌也流传到了黄海沿线,传播的范围除了海门本土外,还包括启东、通州、崇明、张家港和盐城地区的沿海区域。一般来说,苏北沿海一带凡有沙地人聚居的地方就有海门山歌的流传。
海门山歌内容极为丰富,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有歌颂劳动,表现人民对幸福生活向往和追求的。如《打夯山歌》、《淘米山歌》、《十二月劝夫勤种田》、《种田郎辛苦唱山歌》等。有歌唱美好爱情,表现对理想爱情执着追求的。如《郎姐有意缺条桥》、《宁到夫家去住滚龙厅》、《小阿姐看中摇船郎》等。此类内容的海门山歌最为丰富,数量也最多。反映出当时青年男女吐露心声,表达纯朴爱情的真挚情愫。也有对那些不爱劳动,游手好闲的人表示鄙视与轻蔑的情歌,这类情歌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海门农家女子崇尚劳动的传统美德和勤劳持家的择郎标准。还有体现劳动人民对爱情生活特有的审美观点的。多用美好而生动的比喻,生动而又谐趣。

对海门山歌的传承和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有两方面的代表性人物。

一是文字上的收集和整理者。民国期间,管剑阁等人用了两年时间,搜集、整理了1000多首海门山歌,并精选100首辑成《江口情歌》流传于世。解放后,又涌现出许多新的山歌作者:陆行白、俞适、梁学平、陆建平、邹仁岳等。不仅保留了海门山歌的原始风貌,还适当进行了创新和提高。

二是散布在民间的,数量众多的山歌手,他们是海门山歌的口头传承者。在海门农村,能唱百首以上山歌者并不鲜见。1978年,海门山歌集成普查中全县就发现了300多位民间山歌手,其中较为有名的有郁再相、张廷芳、周三姐、王爱琳、姜庭相、宋成礼、顾玉诗、赵树勋等,年轻一代中,有钱志芳和海门山歌剧团的宋卫香等。

2008年6月,江苏省海门市申报的“”海门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序号:593 Ⅱ-94。
文字来源:海门市政府网站

作者 zgao

订阅
通知
guest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0
您同意文中的观点吗?欢迎留言!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