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一个人和一部辞典 走近南通籍姓氏专家徐铁生

记者:苗 蓓 王玮丽
来源:南通网 2014年5月8日

中国历来有“百家姓”之说,意喻中国姓氏之多。然而,中国人到底有多少种姓氏呢?

31684种!

这是南通籍姓氏专家徐铁生花费30多年心血研究所得。此前,著名姓氏文化研究专家袁义达等所著的《中华姓氏大辞典》,曾被誉为“代表了我国姓氏文化研究的最高水平”,而该字典收录的中国姓氏仅有23813种。

徐铁生
徐铁生,江建华 摄

1762页,350多万字。徐铁生一个字一个字敲出了这本厚重的《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徐铁生说,我走过的路,崎岖而坎坷,但是“我始终相信,我会看到光明”。

历经坎坷 不改初衷
从空调工程师到语言学者

中华姓氏从秦以来,一脉相承,从未间断,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生命力最旺、凝聚力最强、感召力最大的人文情结。

“我从小就知道《百家姓》,而且能够背诵其中许多段落,我家还曾经藏过一本民国历书,上边载有《千家姓》。 ”

对于语言、姓氏,徐铁生一直有着超常的兴趣。“上了初中,我就暗暗立志成为一名语言学家或翻译家。 ”

1937年,徐铁生出生于海门四甲一个农民家庭。 1950年进海门中学,在那里,徐铁生自学了拉丁化新文字,学习了世界语。

然而,命运似乎有意捉弄这位年轻人。

当时国家建设急需工程技术人员。 1952年夏天,徐铁生被统一分配进入了扬州工业学校(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学习采暖通风专业。

尽管现实打破了徐铁生的梦想,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语言的爱好。

1954年,仅学了一年俄文、还是中专二年级学生的徐铁生,研究将中国的人名和地名翻译成俄文,并在《俄文学习》上发表论文。这也是徐铁生的“语言研究处女作”。 60多年后,徐铁生竟然在南通市图书馆的电子图库文档中找到了这篇文章。

1955年毕业后,徐铁生分配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院,正当事业如日中天,却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先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劳动,后又被流放发配到天津杨柳青、河北沧州,在砖瓦厂改造,在农村种地。

苦难的日子里,徐铁生没有沉沦。

“我自学了世界语、翻译了文章,还参加汉语拼音方案的讨论,设计了一种新的拼音方案。 ”其间,徐铁生研究汉语音韵学、汉语方言学,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进而提出“南通方言与客家话具有一定的渊源”“南通方言是方言岛”等富有创见的观点。

1962年,25岁的徐铁生“下放”到阔别8年的故乡。挑粪、修河堤……在繁重体力劳动的间隙,他抓紧学习。

“每天吃过午饭,我通常都要步行3里多路到镇上的书店去看书,一个多小时后再赶回生产队参加劳动;晚上回到家,哪怕天再热,蚊子再多,我仍然坚持在油灯下学习。 ”

研究黄梅戏、海门山歌剧等音乐创作,自学中医药学,学习日文、朝鲜文和越南文,徐铁生一直是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的活跃会员,也是《世界语小词典》的12个合作者之一。

这一时期,徐铁生开始了姓氏研究。

1979年,蒙难21年后,徐铁生摘掉“帽子”,重新回到设计院。 1982年,徐铁生调回南通,在第四棉纺厂从事空调和除尘的管理工作,至1995年退休。

受聘担任世界语教师、为《海门县志》撰写方言章节、为《南通地区方言研究》编写四甲方言……回到南通后,徐铁生的业余研究更加精进。

2000年《苏东学刊》的创刊号,发表了他的《南通方言的形成及其与普通话的关系》,提出,“南通方言,是公元8世纪江南常州一带移民方言基础上受海陵方言的影响,逐步向江淮话转化而形成的方言。 ”


孜孜以求遍寻中华姓氏
钻遍大街小巷,穷尽古籍经典

编写《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徐铁生参考和征引的文献有近4100种。

一位业余研究者想要搜寻中华姓氏,别无他法,没有快捷方式可循,徐铁生下的是“苦功夫”。

那还是在1977年,一天,徐铁生从一位朋友那里借到一本《康熙字典》,发现其中收载了许多《百家姓》没有的姓氏,就抄下来,编了一本册子。“从此,我就开始注意报纸,发现有新的姓氏就记录下来。 ”

上世纪80年代,在石家庄设计院工作时,单位同事来自四面八方,“从中,我发现了许多从未发现过的姓氏。 ”

为了寻找姓氏,徐铁生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

一个星期天,无意发现一处建筑物山墙上贴着许多纸,上边写满了人名,有数千个之多。徐铁生就从头到尾一一看过去,“竟然发现了上百个新的姓氏。 ”那个时期,石家庄市进行普选,大街小巷贴了许多选民榜。徐铁生便利用星期天到处转悠,发现选民榜后便驻足观看,去寻找新的姓氏。

1982年,回到家乡,一头钻进南通市图书馆,徐铁生就像发现了一个大宝藏。他的姓氏搜寻也更加系统化。

“图书馆藏有许多古代姓氏经典,诸如《世本》《潜夫论》《白虎通》等等。这使我大喜过望,在这里我所收集到的姓氏就超过一万。 ”

方志本是搜罗姓氏最丰富亦最可靠的文献。市图书馆藏明清和民国地方志有数百部之多,其中,明清地方志往往都有《选举》《职官》《列女》的介绍,记载着许多人名。徐铁生就一本一本地翻阅摘录。“开始的时候,每天我都能查阅到一些没见到过的姓氏,但是日子久了就少了,有时甚至整天一个也找不到。 ”

为了新的发现,徐铁生专程赶赴上海、苏州等地。为了方便在上海图书馆查阅资料,他在上海亲戚家住了一个半月,在上海图书馆查阅和复印了上千种地方志的姓氏资料。据不完全统计,徐铁生仅查过的新编地方志就达1187种之多。

先秦经典文献、二十五史和《广韵》《康熙字典》等韵书、字书,《姓谱》《元和姓纂》《姓解》等姓氏经典文献,徐铁生一一尽览。清代知名学者罗振玉关注古器物中的玺印姓氏,为姓氏注入开辟出一条新途径。徐铁生循此途径,继续对《古玺汇编》《汉印文字征》《汉印文字征补遗》《金石大辞典》《金文人名汇编》等书进行地毯式搜索,增补了很多历史上曾经用过而不见于后人记载的姓氏。

甲骨卜辞、商周彝铭、帛书、简书、战国与秦汉玺印、石刻碑铭、古文书等文献,是徐铁生发现姓氏的一个异乎常人之处。

“由于条件所限,古人不可能看到这些文献,而现代的姓氏学家们往往又缺乏诸如金石学、印学、古文字学、考古学、商周姓氏制度等的了解,对现代人的研究成果显得无知,因此在他们所编的姓氏辞典中很少或者根本不谈其中的姓氏。 ”

对少数民族的姓氏制度,徐铁生也作了深入研究。“过去研究姓氏的学者,常常弄不明白,往往以为这些民族也像汉族人一样通常人名前边一定冠以姓氏,因此常常割裂人名。 ”

为了解台湾地区的姓氏情况,徐铁生复印了《台湾人口之姓氏分布》《台湾区姓氏堂号考》等材料,以后又在网上查阅了《台闽地区姓氏统计》,对台湾地区的姓氏情况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

徐铁生还查阅了1990年至2011年的《全国报刊索引》,从其后边的作者人名索引中获得各地的姓氏信息。

通过这些年来的调查,徐铁生发现了许多前人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记录过的,诸如死、亡、卒、囚、犯、贼、妖、魔、鬼、魅、怪等等“坏”字眼儿的姓氏。“也许许多人难以置信,但这些姓氏的确存在。中国的姓氏真是无奇不有。 ”

好事多磨七易其稿
尊古不泥古,厘清谬误正本清源

“最初收集姓氏材料,我并没有想要编写一部辞典。 ”徐铁生说。

然而,随着书越看越多,徐铁生发现由于历史局限,许多姓氏典籍不乏枘凿臆揣、瑕颣纷出与群相蹈袭、互有龃龉的缺点。而现代人编写的许多姓氏辞典大多仅将来源不同的资料简单地罗列而不加任何辩证,以讹传讹、真伪难辨,致使读者莫衷一是。

由此,徐铁生有了编一本新的辞典的想法。

一开始,由于经济条件所限,买不起电脑,徐铁生完全依靠手写。后来,他设法买了一台二手的旧电脑,开始使用电脑写作。如今,77岁的徐铁生上网、发邮件,玩得比年轻人还溜。

在编书、成稿期间,徐铁生也多次发表文章,对流行一时的说法给予澄清。比如,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解读《百家姓》,引用1996年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称中国最长的姓是九个字的“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石破天惊,引起轰动。但徐铁生经查证发现,《中华姓氏大辞典》根本没有这个九字姓,而且,九字姓也并非中国最长的姓。

美玉只缘识玉人。《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的出版,几经沉浮。

2001年3月,徐铁生找到上海一家出版社,遇到了当时在出版社担任编辑,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虞万里。虞万里是一位资深的编辑、国学家、文献学家、传统文化学者,也是一位姓氏学家。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在审看了徐铁生辞典编写计划和编写凡例以及部分条目后,此书被正式列入出版计划。

2003年,书稿初成,徐铁生向出版社交了稿。孰料,由于种种原因,出版一事竟不了了之。

得知此事,当时已调任的虞万里“中夜辗转惦念”,只要有机会,他就不遗余力地推荐徐铁生及其书稿。 2008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华书局副总编辑顾青获悉此事,非常感兴趣,从北京打来电话,并上门看书选稿。很快,2009年2月,中华书局出版社寄来了出版合同,双方正式签约。

根据出版社要求,徐铁生对原稿的体例作了较大调整,先后七易其稿。 2012年11月至12月,对书局提供的清样作了最后的修改。

“姓氏收录之多少取决于编者参考之书的多少和调查范围广狭”,在为该书发表的长篇序言中,虞万里将中国有史以来的姓氏典籍进行了罗列,并写道:“真正能够细大不捐,囊括大量方志甚至数千种典籍与研究专著中姓氏而辑为一编的,是徐铁生先生的《中国姓氏源流大典》。 ”

中华书局在其官方网站上推荐该辞典时指出,这是一部关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专科通用大型辞书。“本辞典出版后将是一部有关中国姓氏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也将是目前收录中华姓氏最多的大型通用工具书。 ”

“回想我开始姓氏的研究尚当不惑之年,而今却是人到暮年。 ”徐铁生说。

一个人,一辈子,有一件让世人刮目相看的事情,足矣,但这相当难。徐铁生做到了。

作者 zgao

订阅
通知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0
您同意文中的观点吗?欢迎留言!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