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文史1994年第11辑

通州岁时记

文/姜光新

本篇所记的通州岁时风俗,其时空概念实际只是指抗战前的金沙镇。它可能与当时的南通县城及所属的各乡镇的习俗不尽相同,其中又大多出自笔者亲历的回忆,因此难免“以偏概全”,仅能当作窥豹於一斑,藉留鸿爪於雪泥而已。《南通县文史资料》第八辑曾载性之先生写的《紫琅旧事》,中有《过年》、《财神日子》、《放风筝》、《踱端午》数节,所记与我的阅历基本类似。对此,本篇从略。兹分节按一年的顺序缕述如下:

春节

春节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欢庆节日。在金沙镇,首先获得春节将要来临的信息,是从旧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十六日开始的夜来吹喝“火烛小心”的析锣声。从其事者为更棚里的两个更夫,一人敲梆,一人打锣,边走边喊:“年残月尽,火烛小心!大人咽外边,小人咽里边。水缸盖子盖满点。”(意谓春节将到了,大家注意防火;大人睡在床外沿,小孩睡在里床,防止小孩翻身落地;水缸应加满水,以备失火意外之需)这种年残岁底着眼于消防的举措,每日均从入夜起至三更止,由两名更夫风雪无阻地巡回于镇上的大街小巷,直至旧历大除夕,前后半个月。继而使人感觉到春节氛k的,是家家户户忙着蒸馒头和年糕,赶得早的人家十二月初十左右就动手准备馒头馅子了。至于春节的结束,一般是过了正月半,或正月十八落灯,也有人家将春节过到月底烧掉“天灯”那时候。

春节将临还有一个信号,就是“送灶”。这项节仪一般在腊月二十四夜间举行。事先,由家长备了灶君纸马(金沙俗称祃子)、怡糖之类供祭于旧式灶灶头的灶君完前,然后将灶君祃子取出焚化,算是把灶君即东厨司命之神送上天去“述职”了。神话传说灶君专司向上天汇报人间善恶,供品之所以列怡糖(俗称“法施糖”),意在使灶君吃了粘住嘴和牙,到天帝面前汇报时便开口不得。民间习俗这样做,不认为神能主宰人,而显示出人有办法愚弄神,实在幽默。

除夕之夜到元旦之晨是欢庆春节的高潮。除夕夜吃守岁酒和大年初一吃团圆饭,一家老小必须围聚一堂,情景如同巴金在《家》中所描写的,一派祥和气氛。居室从堂柱到房门都换贴了红彤彤的新春联,衬托着厅堂悬挂的玻璃宫灯。灯内红烛高烧,灯光烛影相映辉耀,到处呈现出洋洋喜气。

除夕之夜的一顿守夜酒,考究吃到午夜12时以后,这样,从旧年跨进新年。“天增岁月人增寿”,这实在是一个好兆头。晚上丰盛的佳肴,尽可让一家人大快朵颐。但也有例外,即一碗有头有尾的整条红烧鱼,只能算是陈列品,不可动筷,甚至以后每顿飧饭桌上都须有这碗鱼陈列如仪,以象征在新的一年里凡事都有头有尾,好运连绵,一直到正月十八日落灯才可动筷佐飧。把新鲜的菜肴硬是搁置半个多月才吃,当然极不卫生。但相沿成习,只能以“善始善终”的心理宽慰来作补偿了。

除夕之夜,孩子们穿新衣戴新帽,待家长烧过了辞年利市,便争着笃(谐音,意指向下掷。)囤子。所谓“笃囤子”(南通方言网按:正字为“厾囤子”),是指用小蒲包内装石灰粉,扎紧包口,拎起包再重重放下,使地面留下圆形灰印的做法。操作时,要从大门口笃起,一直笃到天井、房间以至后门外边地面上。为什么要笃困子?有两种传说。一说,“年”是古代极凶暴的野兽名称。它嗜吃人,逢年初一即四出猎人果腹。但凡是它已到过的处所,就不再来。聪明的人类祖先便骗“年”,把灰印当作它们同类已来过的脚印。“年”走来看到有同类的脚印,就不再进入这户人家吃人了。另一说,灰印象征圆圆的金钱,遍地灰印犹如遍地金钱,以此预兆新的一年会发财。

除夕是人们一年来债务关系的总清算日。债主向债户讨还债款,必须手提点燃的灯笼串门。如果灯笼里残烛熄灭或已到年初一的黎明,债户即可以把债主轰出去。有民谣道此习俗云:“约呀约,约到二十八。有呀有,有到二十九。三十夜子躲一躲,年初一出来跳白果(银杏种子)。”(跳白果是把一颗白果夹在两脚中间,按规则跳送出去进行比赛的一种游戏。)

大年初一的早饭叫团圆饭,佐餐一般只备一只养菜烧粉丝的素菜。粉丝象征人长寿,又比拟为钱索子,用以贯穿方孔之钱;荠菜俗名“聚菜”,谐音聚财。每人一碗赤豆饭,红光照眼,上放一对米粉子,表示祈愿团圆的意思。有的人家吃汤面,同样表达人寿年丰的愿望。而这顿团圆饭不作兴一鼓作气吃饱,待吃到半碗光景,只听家长一声“留囤”命令,大家当即异口同声应:“囤!囤!”这样做,据说新的一年可以有吃不完的米饭。

大年初一祭祖,是每个家庭慎终追远的大典。为了祭祖,除夕那天就把祖先像轴悬挂在厅堂的壁上,祭桌上陈设了桂圆、荔校、红枣、白果等供品。自除夕之夜到年初五之夜均是每晨馒首糕,中午、晚上两餐热菜热饭尚飨。年初一那天,吃过团圆饭后,即焚香燃烛,一家人按长幼序列,向祖先像轴叩头,然后合家仍照辈分叩头团拜。年初一一般不外出向亲友拜年,想是回避凶恶的“年”兽之故。家长们于岁末为筹办年事够辛苦了,难得有年初一的休息,团拜之后不禁高卧安睡,以恢复疲劳。孩子们在这一天可以百无禁忌,放爆竹,踢毽子,抛铜元,尽情玩耍。还有,自除夕至年初一日间不得扫地,说是这一日一夜诸神下界,不能用扫帚备箕冲动神灵。直到年初一晚上才可以扫地了,但必须从外面向里面扫,以保住财源不外流。

自初二至初五日,大家小户,都忙于拜年。亲友登门,例由主人招待酒宴。也有相互约定日期,轮流会宴的,名日“吃春酒”。酒后茶余,往往以掷散子、打牌来寻欢作乐,这算是金吾不禁的家庭娱乐,不必视为赌博。

正月初五是财神日,一般商店都开门营业,清早烧招财利市。有好事而又迹近乞讨者,身穿戏服龙袍,手捧纸制的金元宝,扮着财神模样,沿着街道商店跳财神,祝颂商店店主招财进宝。此外尚有舞狮子,跳苍龙的,口占发财的祝词,索讨几枚铜元赏钱。是日,店主邀店员中午吃财神酒。他如要哪位店员坐客席的首位,便是辞退这位店员的暗示。因此,店员们往往因顾虑而心怀惴惴赴席的。

元宵节

元宵节原指的是正月十五,这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事实上,欢度元宵是从上灯日十三日起到十八落灯日为止,前后热闹6天。所谓上灯、落灯,大概是指家庭燃点“天灯”的起讫时间。春节期间,一般人家要在祭祖厅堂屋檐下挂两盏灯笼,称之为天灯。在天灯里燃烛,从十三日开始,至十八日为止。十三日至十五日还例在城隍庙内张灯结彩,祭祀城隍。镇上资力雄厚的几个行业,如纱业、绸布业、南北货业等,竞相邀约业余昆曲、民乐等爱好者,在庙中大殿两厢笙歌弹唱,四乡农民也结伴来镇观光同乐,俨然城开不夜。庙藏清季地方人物画家单竹荪、王燕画的十八罗汉屏风,一年一度在此佳节中展出。这具名贵的金沙镇唯一的文物瑰宝,遭受日寇战乱后,据闻已踪迹渺然了。

元宵亦称上元节,入夜家家点亮天灯,陈设酒菜于祖先祭桌前亦如初一至初五的景况,至十八日为止。元宵,多数人家吃汤,应时应景,汤就叫做“元宵”,以此共庆佳节人月双圆。夜间,孩子们的应景游戏是尽情玩灯,如兔子灯、马灯等。出嫁的女儿遭父母之丧后的第一个上灯日,必备丰盛的酒席,到娘家祭奠,业在先人灵前悬挂一盏莲花灯。上灯日之由来,也许与此有关。

元宵黄昏,四郊农民以稻草扎成长长的火炬,在暮色苍茫中点燃草炬的一头,两手捧了高高举起,并不住晃动,在所耕种的田埂上边走边喊:“正月半,家家人家放哨火。我家的青菜盘篮大(读duò),别人家的青菜铜钱大!我家的冬瓜石袜大,别人家的冬瓜芋芳大!……”世代相传的侄俗歌词,暴露两千年来小农经济文化的自私狭窄心理固不足取,但一时遍野通明,歌声四起,却蔚为壮观。南通城厢的达官富户,有不借驱车雇轿登狼山,以观赏旷野的哨火者,可谓盛矣。人民过了这一天,觉得一年一度欢乐的春节已基本过去了,应该“过了正月半,各各寻事干”了。

正月十八日,俗称落灯日。这天家家把祖宗像轴取下来,撤掉祭桌的供品,中饭一般吃面,系循“上灯圆子落灯面”的习俗。到正月底的一天,才把屋檐下悬挂的天灯卸下烧掉,于是降下整个春节的帷幕。

二月初二接女节

旧历二月初二日,大家小户都把嫁出的女儿接回来团圆。反映此事有流传的歌谣:“二月二,家家人家接女儿。不接女儿穷鬼儿,女儿不回来烂腿儿!”此习俗的起源待考。

二月十二日花朝

相传旧历二月十二日是百花生日,人们在庭院里花树的枝柯上粘上一小条红纸,意思是为百花祝寿。

放风筝

自春回大地,万物昭苏,东南风起,旧历的一二月份尚未进入农事繁忙的时候,民间竞放风筝。日间漫天飞舞,夜间哨声长鸣,渲染了一种春冈验荡的特有景象。详见本刊第八辑性之先生写的《紫琅旧事》,兹不复赘。

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前,一般人家都要扫墓。里人习惯称扫墓为“上坟”。,扫墓那天,二子孙肩挑或手提盛祭菜的圆盒,带着泥锹,到了墓地,先在田边挖一个或两个新的泥土“坟帽”,安置于坟顶上。然后取出祭菜,点燃香烛,向祖坟叩首如仪,接着焚烧纸钱锡箔锭,便完成了扫墓的仪式。回家后,则邀集亲朋吃一顿“上坟饭”。

金沙镇郊有南北两处义家,俗称“乱坟场”。逢清明节和旧历十月初一。各举行城隆出巡会,把城隆和太尉的木身偶像抬到义家巡回一遍,以镇慑安抚“孤魂野鬼”。

清明过后天气转暖,虫写滋生。为诅咒虫省,使之灭迹,人们要在住房墙角贴上“清明送百虫,一去影无踪”的红纸字条。这可算作前人注意夏令卫生的标语。

立夏节

逢立夏节日,其应节时菜,一般为:咸蛋、觅菜和黄鱼。这天,还用丝线结成小网线袋,内盛绿壳鸭蛋,挂在儿童胸前、作为夏季已临,祈求消灾免疫的标志。

端午节

旧历五月初五日,俗称端阳节。端阳节家家要裹粽子吃,读书人一般知其本意为纪念屈原。还在门檐挂首蒲,堂前挂南山道士售出的大幅符At,正中墙壁挂钟馗像轴,房中焚艾叶,为孩子们做内装檀香的布老虎,替孩子们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上“王”字。类此举措都有夏令消毒避邪的含意。商店下午休业,让人们外出“踏午”,是店员们一年中除了春节的唯一半天例假。

五月半烧夜香

泪历五月俗称“毒月”,主妇们祈求消灾降福,于五月十五之夜烧通宵的檀香。为了不让檀香熄灭和消防,一般要约好四个人打纸牌,终宵不寐,坚持看守。传统的说法是一年之中要度三个不眠之夜,才算是个像样的人家。这三夜是:五月半烧夜香,春节前蒸馒头,除夕之夜守岁。

中元节

旧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中午祭祀祖先,是童养媳可以大快朵颐的一天。因时值炎夏,家庭又没有冰箱冷藏,熟食隔日即变嫂,供祭的菜肴只好让童养媳分享。在平时,‘童养媳地位卑下,仅可吃些剩菜残肴。

七月溽暑,俗称“鬼月”,易生疫房传染病,而旧时医卫条件相当差,死亡率高,遂归咎为鬼邪作祟,所以在中元节前后,时闻里巷放“贩孤焰口”的锣拔之声。到七月川日地藏菩萨生日,入夜,家家在天井地砖隙缝遍插棒香。这天晚上,后街辕门弄内月坛的佛教居士们还租赁三舱大船,自镇金桥(俗称西洋桥)至司金桥(俗称东洋桥)徜徉于运河上大放河灯。他们边放焰口诵经,边将纸糊的莲花灯放入运河。一时间河面上朵朵莲花随风飘荡,篙声灯影,苑如秦淮河上风光,是一年中仅见的热闹夜景。

中秋节

中秋节的应景点缀,主要是入夜后的供月。供品多以鲜果为主,专作上供用的月饼以素油焙制,比一般的大得多。也有陈设花木盆景,或在磁碟中制作戏文的,如将橙子挖空,旁边摆上一些芦穄,以“空橙穄”谐音“空城计”;又如碟内盛水,中置一块煤渣,象形为“水漫金山”;如此等等。多者可制出戏文一百余出,这就得摆上四五张供桌。。把中秋供月发展成小型的盆景,或制作戏文小玩意的展览会,,都能成为吸引大众的临时文化景观。

重阳节

旧历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这天,糕店制售重阳糕。它是一种米粉糕,面上要浇上一层棕色的麦芽糖汁,再插上一面用颜色纸剪成的三角旗。吃了这种糕,应重九登高之义,就算过上重阳节了。

迎神赛会

旧历十月,人称小阳春。秋收秋播方罢,农事转闲,农民又忙于迎神赛会,谢神庇佑并预祝明年五谷丰登,其实是以赛会形式组织的集体文艺活动。赛会游行行列中,人们演出各种各样的文娱节目,如踩高跷扮诸多戏文,荡湖船,挑花担,钟馗戏蝙蝠等。诸多迎神赛会,就我所见,认为以金沙镇南山的“都天菩萨”、“痧痘神”出会最为热闹精彩。入夜,赛会行列灯火辉煌,锣鼓喧天,队伍蜿蜒,长可二三里。本刊第十辑卑宗淦先生记赵家庙药王会一文,叙述迎神赛会的盛况甚详,金沙镇赛会差可与之类比。

冬至节

俗谚有“冬至大似年”之说,也许上古时祖辈庆贺冬至的隆重热烈胜过新年。但在近代,冬至节虽也烧利市祭祖先,而其铺张渲染已远逊于春节了。冬至的早晨,一般要吃豆腐羹,取其“堆富”的谐音,以兆财运亨通。也吃圆子,以示团圆。冬至节后,急景凋年,到十二月初八日,相传这天是佛祖释迎牟尼的得道日。人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以糯米和黄豆、花生、赤豆、莲心等谷果煮成“腊八粥”吃。目前市上易拉罐新产品“八宝粥”,殆即是它的现代化。

过了“腊八”,腊鼓频催,一年容易,周而复始的迎春节习俗活动,又在家家户户忙起来了。

作者 zgao

订阅
通知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0
您同意文中的观点吗?欢迎留言!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