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统蓝印花布的现状

文/吴元新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1年7月)

蓝色的底、白色的花,从宋代起源至明清兴盛,手纺、手织、手染的江苏南通蓝印花布因结实耐磨、图案吉祥等特点,一直是老百姓喜爱的生活用品。民国后期,由于受到五彩花布的影响,蓝印花布的生产销售规模开始萎缩。后来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商品经济的浪潮袭来,农耕文明条件下产生的传统技艺也受到影响,先进工业生产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艺,现代化纺织机器和先进的印染技艺取代了传统的木质纺纱机、织布机。在江苏南通,原先大规模生产蓝印花布的作坊纷纷改行,至今只有如皋的石庄、通州的二甲和石港、海门的三阳、启东的汇龙及南通市区还保留有一部分传统印染工艺,传承情况不容乐观。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是随着棉纺业的兴起、靛蓝业的发展、型纸板的流行而产生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人们物质生活和审美心理的变化,传统纺织品在近半个世纪中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从平房改建为楼房,从木制花版床改为现代的席梦思床,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变使原有蓝印花布上下对称的被面和帐檐失去了生存空间;而民俗生活的变化也使走亲戚、回娘家时必用的蓝印花布包袱逐渐被时尚的各式包袋所代替;服饰文化也由原来的土纺土织、以蓝色为主的穿着改变为用各种面料制成的色彩丰富的时尚服饰。由于失去了实用性,传统手工蓝印花布逐渐走出人们的日常生活。

lyhb
吴元新研究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

在蓝印花布濒临消亡之际,外贸出口为其带来转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民间工艺品的外销窗口打开,外商特别是日本商人非常青睐蓝印花布,“外贸订购数量逐年翻番”。为满足出口需求,国内设计刻版人员从拓展面料入手,不断推陈出新,传统蓝印花布的状况有明显好转。但好景不长,外销市场的日渐萎缩,再加上蓝印花布自身生存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曾经一度繁荣的蓝印花布传统技艺再度陷入困境。以江苏启东蓝印花布厂为例,从20世纪70年代初恢复印染蓝印花布后一直坚持了近40年,但终因销路不畅、技术人员大量流失而被迫停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蓝印花布的使用者大量减少,而每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市场的需求,蓝印花布已从农村的千家万户逐渐走进了艺术层面的收藏和美术院校的教育研究中,收藏和研究成了蓝印花布新的归宿。少量市场份额和微薄利润空间,无法让蓝印花布传承者正常生活,致使蓝印花布爱好者和感兴趣的经营者纷纷转行。

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与其他几个地区的情形一样,南通蓝印花布的境遇依然令人担忧。比如随着蓝印花布需求的减少,从事印染的艺人也逐渐减少,一些老艺人相继过世。同时,民间流传下来的古旧蓝印花布花样及花版不断流失,尤其是明清时期的优秀纹样多数没有保存下来。据蓝印花布的研究人员介绍,花版的大量流失与民间保护环境、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当地风俗有很大关系。由于民间保护环境差,相当一部分花版自然损坏严重,同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们搬进了新居,很多人把这些花样和花版当做落后的、无价值的东西在搬迁中丢弃,就连一些科研单位由于某些原因也使一些珍贵花版遭遇流失,这对蓝印花布纹样的研究和传承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蓝印花布逐渐在国内家居领域开辟出新天地,其功用已从家用纺织品逐渐转为室内个性装饰品,受到一部分年轻人的青睐。为此,江苏南通的生产已经做出相应调整,主要制作一些新品种,如台布壁挂系列、包袋系列、丝巾领带系列和鞋帽系列、玩具系列和工艺品系列。而且,为了提升其品牌价值,南通蓝印花布还在一些大城市开设了家居专卖店,如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等,天津、南京、苏州也都有专卖店。

但是,要使蓝印花布逐渐走出困境,需要付出的努力还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传承人。据介绍,全国主要蓝印花布产区掌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不足50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减少,这一状况严重威胁着蓝印花布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目前,南通市有关部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对蓝印花布的传承进行扶持。一是保留传统染坊中师傅带徒弟的传承形式,二是在全国高等院校培养高层次传承人。2007年,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08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把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课程列入染服设计系本科生教学;中央美术学院连续5年把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课程列入公共选修课,让喜欢民族民间文化的学生有机会选择传统工艺课程,从中学习传统蓝印花布技艺,并动手参与刻版、刮浆、染色等各道工艺流程的制作。在培养传承蓝印花布传统印染工艺的人员方面,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已经同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共同培养传统染织服装方向的硕士生、本科生。2009年,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与南通大学成立了蓝印花布艺术研究所,并配备了具有民间艺术特长的博士生、研究生专业从事蓝印花布研究。这些培养途径都使蓝印花布的传承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作者 zgao

订阅
通知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0
您同意文中的观点吗?欢迎留言!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