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通日报》2018.11.21.A6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通人,我对家乡的感情是难以言表的。”周俭如(上图,记者张君怡摄)选择用歇后语图说方式,记录南通独有的民俗文化。

11月6日,周俭如南通方言画展在市个簃艺术馆开幕,展出周俭如创作的南通歇后语图说、南通僮子唱本插图共39幅。

提及南通方言面临的传承问题,年近七旬的周俭如感慨良多。他说,居住环境变化了,原来南通人住在街巷,周围全是街坊四邻,小孩从小接收的语言就是南通话。如今个个住进商品房,语言环境变了,不少80后、90后能听懂南通话,却只会说普通话。在他看来,南通方言就是南通人的文化基因,南通人应该成为南通方言的传承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周俭如在段家坝看到了一幅南通版画,认定这就是他要寻找的本土言语,于是便开始了漫长的搜集工作。他常常利用空闲时间遍访如皋、海安等地的古镇,找寻小镇里有关南通地方民俗文化的标志性物件,例如神马、门神、童子、福禄寿字、蓝印花布、青花瓷等。三十年来,搜集了民间版画千余幅。

这些民俗物件尤其是南通版画充实丰富了周俭如的创作世界。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周俭如创作了“南通方言歇后语图说”系列民俗画作品。这些作品以原汁原味的百姓视角展现了南通方言艺术精髓,曾发表在1995年的《江海晚报》上,引起读者共鸣。

“黄道士乘凉——远转”“癞子做和尚——没法” “猫不吃蟹——摆着看”“王二侯摸鱼——大的溜了”……歇后语以 “言说”为存在方式,展现幽默十足的生活情趣。而周俭如以 “图说”形象,图文并茂、言象交融,尤其采用了方言元素,让人体会南通民俗的同时,又能感受到作者浓厚的乡情乡恋。

长期从事艺术研究的娄家骏教授称,南通方言歇后语是南通的历史、文化、民俗和南通人世代生活的一个侧影,植根在堪称“神奇小语岛”的南通话的特殊语境中、世世代代勤劳智慧的南通人的活生生的交往的话语活动之中。由于天文地理、人文境遇、话语方式的种种“特殊”,南通方言歇后语较之许许多多地方歇后语也就尤其富有个性特色和另类风貌。“周俭如的‘南通方言歇后语图说’具有特别的艺术价值和诸多方面的意义。周俭如着意采用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画风,既避免漫画式的图解,又浓缩诙谐幽默的绘画语言,因而在图像认知和审美玩味上给人以别开生面的视觉快感。这是他的‘图说’高于字面意义上的歇后语的价值所在。”

“我曾写了一篇文章,文章的主题就是我这些年的创作感悟——艺术就好比酿酒。”多年前,周俭如喝到其大舅亲自酿制的一瓶花露烧,感到各种名酒都不及这瓶花露烧的滋味好,好得让他动情。他认为,舅舅酿造的花露烧,是毕生智慧和劳动的结晶,饱含纯粹的情感,因此醇绵甘润、清纯中透着几分憨厚,是无价的。他联想到自身,通过充实的生活和创作素材的积累,加上绘画技巧,就能酿出不一般的艺术美酒。

二十余年积累收集歇后语,三十余年找寻收藏民俗版画,他用大半辈子去酿造心目中的美酒。同时,周俭如的“南通方言歇后语图说”系列也成为一颗颗沉甸甸的果实,记录了南通方言文化的传承之路。 本报记者 张君怡

 

 

作者 JP

订阅
通知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0
您同意文中的观点吗?欢迎留言!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