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民主促进会南通市委员会 来源:www.ntzx.gov.cn  2005-7-26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增加的,是指扎根于传统和社区文化历史当中、能体现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和价值、可持续开发和发展的民间文化。有语言、文化、音乐、舞蹈、游戏、神话、手工艺等。目前我国已拥有昆曲和剪纸两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里所讲的南通方言,是指南通话,而不是南通地区的话。具体指南通市区、郊区(不含姜灶镇至新开镇一线以东地区)、通州市西部的新联(南部)、五窑(南部)、石港(南部)、五总(南部)及其以南地区和骑岸(西部)、西亭(西部)、兴东、正场(西部)、先锋(西部)及其以西地区等地居民所讲的方言。

南通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江淮次方言的(南)通泰(州)片。南通方言与其他临近方言的主要差别在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由于专业性较强,这里不展开阐述南通方言的特点。

南通方言最大的特点就是“过渡性”或称“兼容性”。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南通方言区成陆过程、移民过程以及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

南通方言区陆地成型之后,该区居民与江南的交往日渐减少,而与北邻的江淮地区形成了事实上的共同居住区域。共同的居住地,必然使南通方言区的居民与江淮地区的百姓产生并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包括共同的方言。今天,学术界将南通方言归于江淮方言是符合南通方言的发展历史与现实的。

南通方言地区滨江临海,水网密布,适宜居住生息,所以,流亡他乡者历来不多,而流入人口不断增加。据馆藏南通地方姓氏族谱以及相关文献资料显示,公元十世纪以来,由他乡迁入南通的有二十多个姓,南通周边地区相继迁入者则无从计数。这些历史上的外来人口迁入南通,久而久之,南通话本来的特点也便慢慢淡化了一些。

南通由沙洲而岛屿,由岛屿而陆地,但这块陆地至今却仍是准半岛。这种状态对南通方言的保存理应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随着新陆地即海门东部以及海门之东的启东的出现,江南盐民随之北渡,南通方言自然受到了影响。近代民族资本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交融,南通方言也消失了它固有的一些特点。解放后,普通话的推广,更使南通方言出现了向普通话靠拢的强劲势头。随着南通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外交流的加强,南通方言向普通话靠拢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一百多年前,南通学者孙锦标著成《南通方言疏证》。此举开南通方言研究之先河。后又著成《通俗常言疏证》,提高了南通方言研究的科学品位。两书引起国际语言学界的高度重视,日本学者将后者编入《明清俗语词研究集成》,在海内外流传。美籍学者如皋人丁邦新,著成《如皋方言的音韵》,从历史语言学研究的角度说明包括南通方言在内的长江以北的江淮方言区有着深厚的吴语底层。方言学家、南京大学博导鲍明炜教授对南通方言进行专门研究,阐明了南通方言跟江淮话和吴语的历史关系。中国音韵学会会长鲁国尧教授,从60年代初开始研究通泰方言,著成通泰方言史研究的专题论文,于1988年在日本《亚非语言研究》杂志发表,推进了汉语方言学研究,特别是对汉语“官话方言中最有价值最具特色”的南通方言的历史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南京大学顾黔教授著有《通泰方言音韵研究》。美国新泽西州州立大学史皓元、日本东京大学吉川雅之等外籍学者也对南通方言进行了深入研究。另外,60年代的《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最早系统地记述了南通方言的音系。由鲍明炜先生和南通籍著名语言学家王均先生联合主编的《南通地区方言研究》对南通方言也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该书获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志·方言志》的南通部分、《南通市志·方言志》等也是南通方言研究的重要成果。

综上所述,南通方言是一种文化,是南通文化的活化石,既有保存价值,又正面临着逐步变化和逐渐消亡的趋势,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5个条件:(1)文化遗产必须深深扎根于一个地方的传统文化历史中;(2)能够作为一种手段,来体现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质和价值,对社会团体起到促进作用;(3)是现代和传统的唯一见证;(4)能够进一步开发和可持续发展;(5)这种文化在现代文化发展竞争中很容易受到伤害,甚至濒临消亡,必须加以保护。

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各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1972年,巴黎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生效。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5届大会又通过了关于民间文化保护的建议,要求会员国对容易受到全球化经济发展影响而消失的文化遗产进行必要的鉴别、保护和宣传,并指出,有大量属于文化特性和少数当代渊源的口头遗产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在这样的世界形势下,2002年底,我国在北京召开了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正式通过并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宣言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是一个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智慧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整合过程,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提升民族理想、推动民族文化创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文化作用。

推广普通话并不等于消灭方言。相反,为了语言发展史本身的研究以及与此相关的人类学、文化学的研究,我们必须重视方言研究。方言是语言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活化石,各国学者纷纷呼吁“抢救方言”。

针对南通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显示的区域性特点、深厚的文化价值以及面临消亡、急需保护的现实,我们感到,很有必要在经过深入的研究整理、专家学者论证的基础上,将南通方言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我们建议:

设立南通方言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简称申遗办。下设三个工作组,分别负责进行相关工作。

1、组织宣传组。负责申遗工作的组织、申遗活动的策划等。

2、材料组。主要负责收集有关南通方言研究的相关成果(著作、论文)、有关南通方言的音像资料,如录音、录像、南通方言小品、相声、僮子戏、南通号子、民歌、神话、传说、礼仪资料等。

3、对外联络组。负责收集申遗工作的信息,负责与申遗工作相关部门的联络,如国家文化部、外交部、教育部和省政府、省文化厅、省教育厅等。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两年申报一次,每个国家一次只能申报一项,因此,难度较大。但是,我国将设立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分两步走,先申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通方言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将十分有利于提升南通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对于挖掘、弘扬区域文化资源,改善投资环境,打造中国近代第一城,促进南通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以上建议,是在民进南通市委承担的南通市科技合作项目《南通方言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策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丁国梁)

作者 zgao

订阅
通知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0
您同意文中的观点吗?欢迎留言!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