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记忆南通公众号   作者:孙模

 

儿时最盼过春节,最简单的原因即吃的花样比平时多,而吃趣更超过吃的本身。50多年之后,我仍念念难忘。

吃趣无限:“野鸡丝“、“炒蔬菜”,最为难忘

农历腊月二十四送灶便揭开了春节吃的序幕。当长辈们一本正经的向“灶家老爷”磕头,恭送他上天宣好事的时候,我的眼睛早已盯紧老爷神位前碟里的供品,有给灶神坐骑专备的一碟黄豆,一碟酒糟团和稻草段,还有一碟盛着颗颗小球状的“灶家糖”。据传灶神吃了糖,牙被粘上,便不好开口向玉皇大帝说坏话了。我真想试试灶神上当的无奈,一送完灶,抢到几颗灶家糖,放到嘴里一尝,也不怎么甜,倒真的会把门牙粘下来。

.webp

送灶后几乎家家要在家里蒸馒头,馅有萝卜丝、咸菜、豆沙……燃完一枝香,便落下一批笼,我便尝一尝才蒸出的馒头,小肚皮不久就撑得鼓鼓的。夜已深了,我还在等待最后的时候,等馅兜完了,多下来发了酵的面粉要蒸笼糕。我拿下一个小面团,捏只乌龟,两粒赤豆当眼睛,几颗红枣嵌在龟背上。蒸熟了便是一只稚气的乌龟,不到玩腻了,是不会入肚的。

.webp

除了蒸馒头,还要到街上蒸年糕。在除夕前几乎天天煮卤货——咸肉、腌鱼、风鸡,我便天天有新尝,最喜欢吃的是咸肉、风鸡的骨头。我在大人身边跟得紧紧的,忙前忙后实在是“无事忙”。

.webp

每逢佳节倍思亲,除夕前一天,家家挂出祖先的遗像,俗称“神子”,从年夜饭起夜供酒菜,早供点心,我家一直供到正月十八,俗称“落灯”的日子。这些供品每次撤下来,转眼便是我们的美餐。神像前春节里供些干果、水果,几个年岁差不多的小兄弟忍不住供果的诱惑,决定试一试神灵和祖先是否有灵,大家偷偷分食了其中的半数,那几天紧张的心情还真像后来读到的惊险小说上写的那样呢!

.webp

旧俗年初一每家祭过门神后,便可到亲友家拜年去。不问是什么时间,主人一律以年酒相待。我随双亲走东家、访西家,好不热闹,即使家家摆上桌的菜和点心几乎相同,吃着也不觉乏味。

年酒并不丰厚,六至八个冷盘,无非咸肉、腌鱼、风鸡、皮蛋、海蜇之类。两式点心,是自蒸的馒头和油煎的年糕,考究一点的有春卷,黄酒。春节期间,每天供奉祖先的菜肴除去除夕“守岁酒”、上灯、元宵、落灯稍有增加外,一般来说,同年酒差不多。年初一的早餐和元宵节,家家要吃汤团,取“团圆”的谐音,祈求一年的幸福。

.webp

春节菜中有两种特色菜特别使我难忘,一是用南通特产甜包丝瓜、姜丝、精肉丝炒成的“野鸡丝”,一是用豆芽菜、芹菜、咸菜、菠菜,配以金针、板笋、木耳等炒成的“炒蔬菜”,这两样菜咸淡相配,鲜香可口。前年春节,我特制这两样菜请家人品尝,想不到受到批评:“这是什么好菜?”我猛然发现,时代进步了。

.webp

我儿时春节的吃食仅是现时人们平常的伙食,但我还是以为在吃得好之外,还得讲究吃出无限的趣味来才好。

娱乐尽兴:逛儒学、“扯提螺”,引人入迷

儿时最爱过春节,春节有得玩。最难得的是大人们在春节期间对孩子们“放赦”,孩子们玩过了头,大人们不好骂,更不能打,大人们说不定自己也参加到淘气的孩子中同乐呢!

从年初一开始,孩子们随长辈到亲友家拜年,上了街总要到儒学前逛一番。儒学在东大街(今群艺馆)朝南,围出一个小广场。以小广场为中心,成了各式商贩们云集的地方。长辈们搀着孩子,边走边关照着,要买什么玩意儿,大人和摊主讨价还价的时候,小孩子要装出不要买的样子,价钱才能减得下来。渐渐走近了儒学前,大人要抱着我们才能朝人群中挪步,儒学前真叫人眼花缭乱。打把戏的传出“好,好,好!”的助威声,拉西洋镜处传出“咚,咚呛!”的锣鼓声,那儿面人担上捏出了猪八戒招亲,这儿糖人担上吹出了老鼠偷油。豆腐脑子、糖渍山楂都是价廉物美的好吃食,套泥人、转糖果都能引人入迷地去碰运气。

.webp

自从10岁那年邻居马大爷教会了我“扯提螺”之后,奶奶每年春节都要给钱让我专门买提螺,她说提螺“呜,呜”的声音,黄鼠狼听了,就要吓得远走他方。提螺有两大类,一类叫“洋提螺”,便是杂技节目“扯铃”中的“铃”,另一类结构稍稍有不同,两个直径在5至12厘米的扁形竹筒,用广胶粘紧在竹轴的两端,中间空出两厘米以便容易扯线。量竹筒都开着长方形的风孔,扯起来风孔进风,便发出了低沉、浑厚的声音,我买的提螺,直径一年要比一年大,扯起来需要越来越大的力气,从传得越来越远的声音中我感到自己正在长大。我还要大人买些别的,在卖鞭炮的小摊上买一串小鞭炮或者一串“地老鼠”,后者能喷出细火星,在黑暗中画出闪动的金线,也许我还可以得到一个小面人,用豆油涂在面人身上,这面人会多鲜活三个月。

春节里我还有一大娱乐活动,就是搀着大人带我到戏院——更俗剧场看人戏(京剧)。新春头上,啥都图个吉利,演的戏常常是《龙凤呈祥》、《红鬃烈马》之类。11点钟不到我便闹着要吃中饭,一点钟不到便要去剧场。等啊等,好不容易响起了开场锣鼓,锣鼓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终于两个大花脸手持金元宝在台上跳来跳去,嘴里“哇啦啦”地直喊,大人说这是“跳加官”,祝大家新年升官发财。正戏刚开演时我还有兴趣问台上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时间一长,也许是连续几天玩累了便酣然入睡,要么是不断要大人带着去小便,要么以肚子疼为由闹着要回家。回到家,可到了大人们报复的时候,他们模仿我在剧场出洋相的模样,引得全家哄堂大笑,他们笑得也像回到孩提时代,这是多么难得啊!

灯火辉煌:观灯市、“放火烧”,热闹非凡

儿童天性爱火,春节到处是灯火的世界,真的是进入了快乐的天堂。

除夕起每天晚上,神像和祖先像前,铜、锡烛台上红烛高照,岁烛燃烧,屋檐下的天灯,天天要燃完一支一两重的小红烛,挂灯的绳子上还系着象征“节节高”的芝麻秸,微风中轻轻摇曳。

年初一后,灯市便渐渐热闹起来,灯担子里放满了兔儿灯。虾蟆(青蛙长成前,前两腿,后一“腿”时,南通人称虾蟆)灯、蟹灯、荷花灯(又称灶家灯)……卖灯的大都是郊区的农民,穿得干干净净的,不问男女,下身都用鲜红的布带系着长长的围裙,围裙使用蓝靛染成的厚厚的土布手工缝成的,显得特别凝重。灯市集中在市中心的平政桥,桥上有亭,迎河的两面有墙封住,看不到河,墙上陈列着许许多多的灯,那时市中心很狭很狭,三大步便跨过了大街,更显得灯市的繁荣。大人牵着我的手在人缝里挤过去,逐担欣赏,终于挑上一两盏灯,兴冲冲地回家。

.webp

灯火的高潮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七天,十二为试灯,十三为上灯,十八为落灯,中午就收灯结束了,有“上灯圆子落灯面”的习俗。元宵挂的灯,除灯市上新买的纸灯外,还有家藏的琉璃灯、明角灯、绢灯、宫灯、穿珠灯等。等到夜幕降临,一对对红烛点燃起来,一盏盏灯亮起来——屋里的,屋檐下的,挂着的,小兄弟们手里拉的、提的……一年到头难得的光明之夜,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沉浸在熨帖人心的温煦之中,谁都会忘掉自己的烦恼和忧伤。此时也是爷爷、奶奶露一手,讲昔日元宵灯火的时候。

.webp

家里上灯,庙宇装灯,城隍庙大殿上挂着的一盏球灯直径近两丈,庙里挂的灯中有一种贴墨灯最美。黑绢底上彩绘图画,烛光从薄绢中透出,别有一种华贵的气氛。城隍庙的两庑还有壁灯,上面画着《三国》、《水浒》、《西游记》等故事。许多庙宇还要陈列各种古玩、盆景、鱼鸟,称为“摆清供”,供大家观赏。加之锣鼓一队队走街串巷,舞龙灯、舞狮子的争相竞技和商店门前的焰火不绝,南通成了不夜城。观灯的人们如潮如海,终夜不绝。而元宵的郊外又是另一番火的情景,人们点着火把,边呼喊边奔跑,是南通特有的“放火烧”风俗。

.webp

自己动手制灯的确特别有趣,如果春节碰上严寒,我家老少齐动手做“凌笃(方言音)灯”,取一个放两斤水果的篾篓,倒扣过来,装上插蜡烛的竹签,插上一些带叶的常青树枝,边淋水,边结冰凌,条条冰凌越结越长,把篾篓团团裹住,成为水晶般的灯罩。烛光透过冰凌,折射出七彩的光,常青树叶更显得翠绿欲滴,在群灯中独具光彩,为元宵的灯火增加生命的魅力。

 

 

作者 JP

订阅
通知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0
您同意文中的观点吗?欢迎留言!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