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童谣的变迁

0
718

来源:公众号史志通  作者:蒋春升

南通童谣是我儿时接受最早的韵律教育,它形象、简单、朗朗上口。我熟悉、喜欢南通童谣,主要缘于母亲的影响。我的外祖父、外祖母和父亲、母亲都是老南通人,对老的南通童谣知道甚多。这些童谣由外祖父和外祖母口传给了母亲,之后母亲又传给了我。

“火萤虫夜夜红,婆婆织布打灯笼,公公挑水头聋忡,养的儿子当郎中,寻(娶)的媳妇捉牙虫”。这是外祖父和外祖母辈的童谣。那时南通城的范围小,四周被农田包围着,夏天的夜晚时常可见到萤火虫(南通人习惯将萤火虫称之为“火萤虫”)。这首童谣形象地描绘出了人们生活劳作情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盛夏晚上乘凉时,伢儿们常常被翩翩起舞的小精灵吸引,纷纷捕捉火萤虫,将其放到瓶子里,最后还要看谁捉得多。伢儿们一边捉虫一边唱着:“火萤虫夜夜飞,家来吃乌龟。乌龟不长毛,家来吃葡萄。葡萄不开花,家来吃黄瓜。黄瓜不结籽,家来吃鼻屎。”这首童谣还有另一个版本:“萤火虫低低飞,下来吃乌龟。乌龟不长毛,下来吃葡萄。葡萄不开花,下来吃黄瓜。黄瓜不结籽,下来吃果子。果子不甜,归家种田。”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南通城的范围扩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盛夏季节的晚上已很少见到萤火虫,不少伢儿已不知晓这个虫子。只能在幼儿园唱着这样的童谣:“萤火虫,点点红,好像盏盏小灯笼。萤火虫,亮晶晶,好像会飞的小星星。”当然这样的童谣有了现代气息。

20世纪,隆冬季节经常下雪,因此,南通童谣中涉及“雪”的内容不少。如“大雪纷纷飘,小鸟吱吱叫。请求妈妈做年糕,妈妈年大眼睛花,不能把雪做成糕……”母亲告诉我说,这首童谣是她的叔叔儿时就唱的,至少也有百年多时间了。而20世纪中期流行的是“雪花飘飘,馒头烧烧(或是糕儿烘烘)……”过去,百姓人家尤其是伢儿们喜欢食用烘烤的馒头、年糕。烘烤时,将一把火钳搁在煤球炉上,馒头、年糕放在火钳上,并不断地翻动,待金黄色时,就可食用。另外,还可以用火钳夹着馒头、年糕放到灶膛里烘烤。在那个物质极不丰富的年代,大雪纷纷无事可做时,能吃到烘烤的馒头、年糕,可以说是一种蛮好的享受了。当然,在南通童谣儿歌中涉及到“雪”的内容还有,如“落雨落雪,冻杀老鳖。老鳖告状,告给和尚。和尚念经,告给观音。观音洒水……”又如“……十月鸡冠似血鲜,十一月梅花雪里白,十二月茶花送过年。”还有“……十一月吃桔子,十二月落雪子。”“春雾晴,夏雾明,秋雾凉风冬雾雪”等等。

南通童谣与其他童谣一样,具有时代性,随着年代的变迁而变化。20世纪50年代:“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你有大头。”60年代:“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 叔手里边。”70年代:“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老师的法宝。”80年代:“学好数理化, 不如有个好爸爸……”这些童谣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年代人们思想的变化。

南通童谣的变化,也印证了一个时代的变化。每一句歌词,就是一幅画,一个场景,一个世界。由于时代的不同以及不同阶层文化趣味所限,南通童谣不可避免地具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如有的内容自觉或不自觉地掺杂、流露出一定的封建意识或不健康的东西。我们在吸收旧时南通童谣精华的同时,还要注意扬弃其带有糟粕性质的东西,作为今天我们创造新时代童谣儿歌的借鉴。

订阅
通知
guest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