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山凌凙长

文/安铁生

来源:《南通日报》2021年1月16日 第A08版

2021年1月8日,是冬至以来三九严寒的第一天,也是入冬后南通最冷的一天。央视报道,这是千禧年以来北方最冷的天气,还用了个新鲜词汇:“冻哭”了内蒙、北京人!南通还好,小河小池结了冰,但千年濠河基本未结冰。有趣的是,南通电视台两次报道了军山北麓的“大观瀑”挂满冰凌的奇观。其高45米、宽10米,于半山绝壁倾泻而下,是长江以北最为壮观的人工瀑布,故名“大观”;而今日除了当中水流还在倾泻而下,两边竟然成了“冰凌瀑”,千百条挂下的水遇寒结成千百条冰柱(上粗下细),我仔细看了看再问旁边摄影者,都认为最大的可达一米多长,与流动的瀑布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一改昔日“枕上江声石上泉”“名峦叠叠水潺潺”旧貌,十分奇特,蔚为壮观,亦成南通五山景区的绮丽旑旎冬景,引得许多南通人和摄影者去观赏拍照,无人不感叹这大自然的神工鬼斧!

其实现在普通话称的这种冰柱或叫冰凌,我们从小就看得很多。南通民俗专家王宇明说:“以前的‘三九’‘四九’,气温要比现在低得多,外加还要落雨落雪,所以我小的时候总觉在冬天是天寒地冻,冷得没得魂,屋檐头下头挂的刬是蛮长的‘凌凙’。”南通话称的“凌凙(duó)”,多在雨雪天之后,这也是化雪化冰吸收热量、南通最冷的时候。我们儿时会在屋檐下摘取“凌凙”在手中盘玩,甚至认为雪水化了结成的“凌凙”和雪水一样是最干净的,还放在嘴里当冰棍舔。有时摘得多了,一大把齐放在水壶里煮成开水,父亲认为用此泡出来的茶,比夏天的天水还要甘醇,我想是有一定道理的。

说起“凌凙”,老南通人都听得懂,但许多人不会写,其实“凙”字在《康熙字典》是有记载的:“凙;檐流水成冰。”《汉语方言大词典》也有:“雪后屋檐滴水凝结成的冰凌条儿。”

陶国良先生在《南通方言词典》里,简洁扼要地认为,“凌凙”即“冰锥”,“雪后屋檐上滴水凝结成的锥形冰”,这就更为准确达意了。高志晏先生说:孙锦标在《南通州志》中把此词记为“淋凙”,并说有时也可读作“淋搭”。孙锦标的说法值得商榷。“凌”和“淋”在南通话中发音一样,但从语义上看,“凌”有冰的意思,“淋”没有冰的意思。故而,“凌”或许更为合适。“凙”和“搭”二字在南通话里发音不一样,就我个人的发音,以及我所了解的市区发音,似乎没有念“淋搭”的情况。高志晏先生这种说法解释我是完全赞同的。

作者 zgao

订阅
通知
guest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0
您同意文中的观点吗?欢迎留言!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