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济生
对方言的研究和介绍,历来是个严肃的社会科学课题,但近些年来,南通方言见诸传媒,却常被随意扭曲而变形走样,结果是以讹传讹,误导大众,助长了浮躁粗率的文风学风,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以最近网上流传的关于本地正在消失的几十样东西的图文帖为例,内容虽有史料价值,但涉及南通方言用字却多有讹误。比如,“次巴拉哈”,乃是“痴”的意思,即愚蠢、不聪明之意,“巴拉哈”是衬字,后缀,与“次”无关,应写为“痴巴拉哈”才对;“活泻冒浓”,应是“活泻冒脓”,把造谣侮蔑、胡说八道比作屎尿脓疮,所以,“浓”就是错字了;“冒里拾空”,是“冒失”的扩展,故“拾”应为“失”;“硬不老敲”应为“硬不老跷(或翘)”,写成“敲”就与字义无关,而且,发音也错成了“考”(阴平)。那“打不日子”,则令人不知所云,或应是“呆不日侯”吧?与“痴巴拉哈”的词义、结构相同。
文中不顾文字本义,直接把指称父亲的“爷”写成指称小孩儿的“伢”;把问候语“在做什么?”写“拉掘泥”,又把指漂亮的“齐整”写成“渠人”把“没魂”,写成“嘛魂”,完全扭曲了南通方言的本色原貌。
至于帖子所谓的“正在消失的”五个称谓,是常见并大多还在继续使用的“爹爹,爷,哥哥,姐姐,奶奶”却偏偏写成形、义皆误的错别字(有的音也不同):“嗲嗲,牙,锅锅,假假,呐呐”。
方言是乡土文化载体之一,也是地方史的活化石,方言知识具有严肃的学术性。汉语各个方言都是汉语整体的一部分,每个方言区的文字都是汉字独具的音、形、义的统一体。
作为土生土长的南通人,看到网络上介绍南通方言只为追求趣味化,而违背科学性,只凭一知半解,罔顾实况和学理,信笔涂鸦,标新立异,随便用同音字替代,深感不安。如此以讹传讹,难免迷惑市民大众,贻误子孙后代。
为此,建议有志于研讨、推介和应用南通方言者,先行了解语言三要素(语法、词汇、语音文字),语音三元素(声、韵、调),以及南通方音的调类总数及其构成(比如阴去、阳去、阴入、阳入等),然后秉持对人文科学和地方文化的庄重敬畏态度,谨慎行事。
方言可研究,但不可戏说。
来源:南通广播电视2021年第12期15版悦读·紫琅苑
网络上随便乱写方言字,根源是什么?仅仅是因为网友为了“标新立异”吗?我看不是。“标新立异”的前提是知道“旧”和“同”的东西,故意偏离“旧”,故意不趋同。。。“标新立异”,不管怎么说,还有那么点”创新“精神。。就算不被人接受,还可以说是有那么点“解构主义”的意思。
这就好比是“说慌”与”扯淡“的区别,“说慌”的人肯定知道真相是什么,他是故意不说真相;而“扯淡”的人,是不知道真相的,也不愿去了解真相,就是信口胡说而已。
网络上的写手,知道“旧”的是什么吗? 他们知道 “嗲嗲” 的正字是“爹爹”吗? 我很怀疑。这些写手,不过是用个汉语拼音输入法,根据方言发音,用普通话的拼音随意拼几个汉字而已,说到底是“不求甚解”。或者说,就是”扯淡“。。。网络时代,广大网民在网上凭感觉瞎扯蛋,应该是普遍现象。。乱写方法,不过是这个普遍现象的一个子集而已。
作者反对这种乱写方言的搞笑行为,呼吁认真对待方言文字,很多网民估计也没有保护方言、尊重方言的意识,只图好玩。南通方言网早就注意到这种现象,做了相关科普的工作,并且提供了南通话的字音、正字的相关词典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