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古称冠带。一般人戴帽为的是夏天遮阳,冬天御寒;而官场上“乌纱帽”则是官阶大小的标识。南通谚云:“白露身不露,寒露头不露”,是谓节气与穿戴的关系。即白露过后不宜再打赤膊,一过寒露更需戴上帽子了。这是民间的养身之道,地处江海之滨的南通,地广人稀,进秋以后风大露寒,适时添衣戴帽对于老弱病残者尤为需要。 晚清至民国,南通人的帽子形式多样,视季节变化、个人爱好、生活习惯和家庭经济条件而不同。旧时常见的帽子有如下几种。 一为瓜皮小帽,俗称“小帽头儿”。这是前清流传下来的式样。清代天子、大臣“微服私访”时,所谓“青衣小帽”者,就是长袍马褂外加瓜皮子帽。其外形呈瓜棱状,无檐,戴时略向前倾,半覆于额前,恰似半只香瓜扣在头上,故名。这种戴法似与清代男人留长辫子有关。瓜皮小帽帽顶结子如核桃样(称核桃结),大小如豆,民间称其为“帽头滴子”。过去市售的瓜皮帽都是该店作坊自己生产的,分为两种:一为硬式,定型后象只大碗,不能折叠;另一种软式的称“折帽”,可以折叠,携带、保存均较方便。“折帽”制作工艺复杂,用料讲究,做工精细,售价当然更高。瓜皮帽的面料有绸缎、细布、剪绒等多种,多为黑色。帽子滴子也是同料同色。如帽子滴子为红色,则表明其身份是新郎;若为白色或帽沿处钉有一条白布,则表示此人正在为其上辈“带孝”。一些有身份,有钱的人则常在小帽前方缀上一块翡翠玉石装饰,以示身份。 而儿童则戴一种造型可爱的“狗耳头(朵)帽”或“兔耳头(朵)帽”,用绸缎或绒布做成。戴“狗耳朵帽”的大多是男童,女孩则多为“兔耳朵帽”。从前,人们担心子女多病多灾“收不住”,故以猫狗小兔之类的“贱物”命名,帽子也做成动物形状,既有趋吉避凶的巫术含义,又能显出孩童的天真活泼。 绒线帽。旧时绒线属珍贵之物。城里有钱人嫌“狗头”、“兔子”,帽子俗气,便给孩子编织绒线帽(俗称“头绳帽子”)。男孩子戴的叫“绒球帽”。即以绒线用棒针编织成一圆筒形状,上端收拢作顶,配以一只绒线球;下沿折叠,风大天冷时可以放下遮住耳朵。女孩则戴“畚箕帽”,形状象一只小畚箕,由后而前扣在头上,顶端有两只小角。绒线轻软,保暖性能更好。老年妇女所戴的绒线帽,其形状象只大饭碗箍在头上,颜色一般偏深。 过去女帽较少,常见的一种是三角形的棉布帽,中间以棉花铺垫,手工缝制,戴时用两根带子系于颈间;二是“扎头布”,多为农村妇女所用,年青村姑用蓝印花布,中老年农妇则用青蓝布。“扎头布”实际上是一块长方布,将前边沿着额头手提两边角在脑后扎一活结。另外一种称“箍儿”,面料有布、缎、绒三种,黑色,剪成两片菱形连结,再滚边缝制,两头各钉一根带子,用时箍在额头上,保护头部不受风寒,多为老年妇女和产妇所用。城市里的中青年妇女则用长围巾或方巾扎头。妇女扎头巾(包括“戴头布”)除御寒保暖外,还有防止风沙灰尘沾污头发的作用。 中老年男性多戴“老虎帽”,又称“锅厢帽”。它是用浅灰或深灰色厚骆驼绒制作的,上端平顶,中间有个扁圆的“滴子”,前沿有个小小的帽舌头(帽檐)、从开口处伸出。平时帽边折成三叠,平平地戴在头上;大风严寒之日便将其折边放下,可以一直拉至颈项处与衣领相叠,整个头部罩于其中,只有两只眼睛露在那个扁圆形的洞口内。“老虎帽”既轻便,又保暖,价格不贵,深受平民欢迎。与其形状差不多的称“铁锅帽”,只是帽沿没有“老虎帽”那么长,只能遮住耳朵和后脑勺。 毡帽,用毛毡子在帽模上压制而成,俗谓“毡碗帽子”。南通本地人戴的不多,一般多为行船、换糖、收旧货的“下河人”所戴。 更早以前,江海平原的老年人多戴“风帽”。风帽用黑布或青蓝布制作,双层,中间垫进薄层棉花。帽顶尖形,左右有两片上宽下窄的布条护住耳朵;下面用两个“核桃结”纽扣,扣于颔下。帽后还有一块布拖在背上,以防寒风从颈后钻人身体。风帽的造型好像是一只琵琶,与“苏武牧羊”图中苏武戴的那种帽子几乎一样,可见其式样之古老。 还有一种棉帽子,圆形,前面有个帽檐,两侧各有一个“耳朵”,平时对系于帽顶,寒冷时放下护住双耳。这种棉帽大概是从北方军队传到地方上来的。常见有些人忘了把“耳朵”系紧,走起路来两只大“耳朵”一扇一扇,活象舞台上的“猪八戒”。 大、中学校里的学生很少戴帽,有些穷学生外出,穿长衫,佩带一条又宽又长的绒线双层老式围巾,挂于颈间,两端几乎可及地面。大雪纷飞天气,他们将围巾取下,一头拉平,套在头上,再把多余部分围住颈项,人称“围巾帽子”。 其余还有鸭舌帽、礼帽。鸭舌帽平顶,帽檐较长,用一颗揿钮将帽檐与帽前端扣住,整个帽形前倾如鸭嘴,多为工厂机修工、码头工人和穿中山装的青年男子所用。礼帽是城镇富裕人家男子的便帽,以呢料制作,帽身高起,顶略平,四周为帽檐,约二寸宽。礼帽配西装、大衣,“洋”味十足;若配长袍,则一派绅士风度。礼帽大约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流行于南通,以三、四十年代最为常见。 夏季烈日当空,人们外出办事或下田劳作,戴帽遮阳。常见的是草帽,用麦杆草或莞丝草编织而成,形状与礼帽大同小异。另一种草帽,也用麦杆草为原料,先编成草辫,然后缝成一种圆顶大沿的“凉帽”。有些帽沿上还印上文字或图案,增加美观。城市青年女子夏季戴宽边印花大凉帽或戴用细竹篾圈子缝以白洋布的布凉帽。商铺老板和乡下财主喜欢戴一种比较贵重的白色凉帽,式样更加近似礼帽,但材料用的不是呢绒而是蘼草编织。然后将半成品在帽模上压制成形,最后喷上白漆,加上帽箍而成。戴这种凉帽的人,不是有财就是有势,要不就是地痞恶霸,人们见了都要避让三分。

来自:小黄的博客

 

作者 JP

订阅
通知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0
您同意文中的观点吗?欢迎留言!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