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海记忆文丛

我们几乎时刻生活在历史的流变之中。现在承接着过去,未来延续着现在。在过去、现在、未来三者的关系上,我们应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又向外看;既向前看,又向后看。这样,才能知古明今晓未来。这也是我们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持有的历史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世代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它是民族身份的标识,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民族精神的结晶。它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珍视、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南通市地处江苏东部,东濒黄海,南倚长江,气候适宜,物阜民丰,素有“崇川福地”之称。南通历来人文荟萃,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在此融汇,形成了江海平原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风情。南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皆备。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项。江苏省政府公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3项。南通市政府公布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南通各地均有分布,其种类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以及民俗等10大类。2018年5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公布了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全国共计383个传统工艺项目入选,南通仿真绣、南通色织土布技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板鹞风筝制作技艺等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列入其中,与苏州市、扬州市并列全省第一。

为了构筑永久的保护载体,南通市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基地建设。先后成立了南通风筝博物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等6个国家级项目、省级项目的专题博物馆,成为南通非遗对外展示的窗口,每年有数十万人前来参观。2012年6月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成并对外开放。一批以宣传、展示、收藏、保护为主的传承保护载体成为了展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外交流等工作成果的窗口。

传承人保护是重点,也是难点。自2008年至2017年,南通市共命名了五批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截至目前,南通市共有市级以上传承人238名,省级以上传承人31名,国家级传承人7名。

编辑出版非遗书刊、图录和多媒体制品,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项基础工程,意义重大:第一,可以有效的促进挖掘。通过排查、收集、申报、评审,使非遗项目得到认定,尤其是那些濒临或者失传已久的非遗项目得以重新进行联接、补缺、接活,使其重放异彩。第二,可以有效地推进研究。编辑过程中,必然要对非遗项目进行纵横比较、价值评判,这有助于加深对非遗项目本身的认知,也有益于总结保护传承工作的得失。第三、可以有效的扩大传播。为当下非遗项目进校园、进课堂,为今后非遗项目的鲜活存世,提供重要的载体和渠道。

这本《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概览(上、下册)》与《南通市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风采》是“江海记忆文丛”系列的姐妹篇。收录了南通市市级以上125个非遗项目的相关文字和图片。客观、系统地介绍了这些项目的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传承关系及代表性人物、主要价值、目前保护情况,主题鲜明,资料翔实,兼具学术性、知识性与文献性。这既是南通市非遗项目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增强社会各界非遗保护的意识,让全民共享非遗保护成果一次有益的尝试。

过去时时去,未来天天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时不我待,任重道远。惟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方能让江海非遗更加绚烂多彩!让江海记忆永驻南通百姓的心间。是为序!

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马锦坤
2019年12月

 

作者 JP

订阅
通知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0
您同意文中的观点吗?欢迎留言!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