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海记忆文丛

南通传统音乐历史悠久,蕴藏丰富。尤其是南通民歌,经过广泛的众多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发展,成为南通老百姓自己的歌。南通民歌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具有丰富的体裁和多样的风格,仅其不同的社会功能就分为号子、山歌、小调、田歌、渔歌、秧歌、儿歌、风俗歌、摇儿歌等,反映了社会的各个阶层,贯穿了人生的各个阶段,覆盖了生活的各个层面,在生活与劳动、婚姻与家庭、交际与礼仪、歌颂与鞭挞等方面发挥了既娱又教的作用。目前,南通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13个,其中,2个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6个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南通市非遗名录项目概览传统音乐部分收录了《吕四渔民号子》《十番锣鼓》《海门山歌》《马塘锣鼓》《新店山歌》《梅庵派古琴艺术》《陆家锣鼓》《通东民歌》《通州民歌》《里下河号子》《丰利渔民号子》《永安沙山歌》《江安号子》。所有项目的编辑体例均为【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传承关系及代表性人物】、【主要价值】、【目前保护情况】。

我们来看一下《通州民歌》的例子: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通州东濒黄海,南依长江,地处吴楚文化交汇处。古往今来,通州人民歌唱劳动、歌唱勤劳,歌唱生活、歌唱爱情,歌唱抗争、歌唱英雄,造就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通州民歌。通州民歌分布在通州区大部分地区,其中以十总、骑岸、石港、平潮、刘桥等镇最为盛行。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通州民歌内容自由宽泛,即兴创作,随编随唱,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在劳动、爱情、祭祀、婚嫁、丧仪、社交等活动中,通州民歌无处不在。“一把芝麻撒上天,打麦号子万万千;张良出世造山歌,还要跟我学三年。”南通民间歌谣中的这一节,形象地道出通州民歌的丰富性。在表现形式上,通州民歌有号子、山歌、秧歌、船歌、童谣、小调、风俗仪式歌等。在演唱风格上,曲调高亢悠长,激越顿挫,富有弹性,真正体现了民族演唱方式的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于劳动方式不同而形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号子。有清朗婉转的打麦号子,高亢悠长的车水号子,欢快激越的嫁妆号子,粗犷豪放的打夯号子,深沉悠远的渔民号子,铿锵顿挫的搬运号子,以及造曲酿酒、挑担推车、砌房造屋等号子,不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曲调各异。其中,《打麦号子》最具影响力,流行范围更加广阔,1961年,著名导演郑君里的电影《枯木逢春》就移植了“嗨唔包”的旋律,从而为影片的配乐增色不少。通州民歌中的号子有独唱、对唱,较为普遍的还是群唱。演唱风格为“一人领唱,众人应和。”唱词内容自由宽泛,以领唱者即兴创作为主。其中“领句”较长,“合句”稍短。领句唱完之后,合句再接唱,歌词内容与劳动节奏紧密配合,在繁重而单调的劳动过程中调节情绪,增添干劲。在演唱风格上,行腔稳健、咬字有力、吐音清晰、富有弹性,真正体现了粗犷的民族演唱风格。

【传承关系及代表人物】
20世纪80年代,通州区文艺工作者就对通州民歌进行搜集、整理、加工,编入《南通民歌音乐集》一书。1985年苏、浙、沪吴歌学术研讨会上,演唱了通州民间文艺工作者挖掘整理的长篇叙事山歌《魏二郎》,一曲粗犷而绵邈的通州民歌技惊四座。从这以后,国内研究民间文学专家多次来通州采风,外国学者也远渡重洋来此学习考察。2008年,通州民歌再次刊录在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通州民间歌曲选》一书中。通州民歌的代表性传承人有:陈达,原通州区音舞协会理事长,1985年参加通州区的三套集成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由他整理的169首民歌收录在《通州民间歌曲选》上。张作英,骑岸镇张沙村人,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乡村民歌手,能一口气演唱民间长歌《十里亭》及多种短歌谣。张汉民,骑岸镇人,1958年初中毕业进南通县文工团,后换了不少工作,但是他的民歌一直没有放下,自己唱,也教人唱。

【主要价值】
通州民歌在劳动、生活中产生,在劳动、生活中唱响,在劳动、生活中丰富,它与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成为通州人祖祖辈辈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内容而言,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格调清新,散发着浓烈的江海平原泥土芬芳。值得一提的是,通州民歌还直接为现实生活服务,折射时代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目前保护状况】
2010年,通州民歌被纳入南通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娱乐方式的日益繁多,人们对音乐有了新的、更高的审美要求和情趣,传统民歌被人冷落,处境尴尬,加之电视普及,
群众对古老原始的歌谣已缺乏激情,日益疏远,青年人中能唱的已是凤毛麟角。同时由于通州民歌是只限于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缺乏歌词和曲调的书面记载,这也加大了传承发展的难度。近年来,为让这一项目后继有人,文化部门积极开展了“通州民歌”进校园活动,聘请民歌传承人在通州中专、实验小学开授专题课程,从小培养孩子们的音乐素养。另外在各大演出舞台也积极增加“通州民歌”的知名度,如以通州民歌为元素创作的打麦号子《嗨唔包》、新民歌《老街坊》等节目就走上了省级以上的专业舞台,广受好评。

 

作者 JP

订阅
通知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0
您同意文中的观点吗?欢迎留言!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