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海记忆文丛
传统舞蹈,源自于生活,流传于民间,时至今日,仍保存着许多本真、本色、本土的形态和特征,积淀着不同历史时期的记忆和特色。南通地区的传统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大多依附于生产劳动、岁时节令、婚丧礼仪、信仰崇拜等传统的风俗活动,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域特点和生活气息。经传承、创新,呈现出蓬勃盎然的生机。目前,南通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18个,其中,1个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10个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南通市非遗名录项目概览传统舞蹈部分收录了《跳财神》《抬判》《荷花盘子舞》《浒澪花鼓》《跳马夫》《泼花篮》《钟馗戏蝠》《如皋莲湘》《倒花篮》《耥子灯》《海安花鼓》《海安苍龙舞》《海安罗汉龙》《常青花担》《荡旱船》《九狮图》《大凳舞》《河蚌舞》。所有项目的编辑体例均为【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传承关系及代表性人物】、【主要价值】、【目前保护情况】。
我们来看一下《跳财神》: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跳财神》最初脱胎于农历四月初四的财神庙会,是祭祀性的民间舞蹈,流传在通州区境内。清光绪年间,通州境内便有跳财神舞蹈活动,舞蹈组合为仙官三人,财神赵公明居中,招财使者陈九公居左,利市仙官姚少司居右,司锣一人,挑夫一人。表演时先由利市仙官说一番吉利语,次由招财使者行招宝仪式,名为“跳文财神”;“跳武财神”则由招财使者走四方步作对天招财动作,利市仙官展示空翻、劈叉、毽子等高难度动作以表利市能耐;最后为大财神从挑夫担中取出元宝,再手捧元宝敬献主人,其间配以锣鼓。民国初年,跳财神逐步向娱人方面发展,人员减少为二三人:一名财神、一名司锣、一名挑夫。财神也起了变化,集赵公明、陈九公以及利市仙官姚少司之形象于一身,戴财神面具,左手托聚宝盆,右手增加一柄拂尘,并增加表现招财引宝的走步、跳跃动作,即现在常见的“文财神、武财神”的合二而一。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跳财神一般在大年初一至初五进行,有的在元宵节和二月二再跳一次。俗传大年初五是财神生日,旧时商界和生意人都要在这一天点香烛、放鞭炮、磕头礼拜迎接财神。此时跳财神活动也进入了一个高潮。跳财神整个舞蹈过程跳动幅度大,动作自由、欢快、流畅,表演时仅用一件打击乐器,即堂锣或大锣伴奏,无一定节奏,主要起渲染气氛的作用。跳财神前,财神要头戴紫红色软巾,面戴浓眉大眼、金面短须的财神面具,身穿财神服,脚穿软底靴,腰系紫红色底白色图案软骨带,左手托聚宝盆,右手拿一拂尘。跳财神过程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财神的扮演者在宅边面向东南起跳,边舞边进厅堂内,同时向屋内抖元宝,寓意为财源广进第二部分,在厅堂门内向外招来元宝,先跳进东厢房,接着是西厢房,边跳边将聚宝盆做倾倒元宝状,寓意是让钱财充实主家的每个角落;第三部分,财神最后跳至厅堂门口向内拜谢主家后,收拾面具结束。
【传承关系及代表人物】
跳财神属无师无徒的自然传承。艺人只可以招人入伙,但不称师徒。有的干脆不入伙,旁观多次即能跳。究其原因跳财神原为一种乞讨行为,艺人们认为称乞讨者为师或带徒不太吉利,因此也难以追究其传承谱系及代表性人物。
【主要价值】
跳财神在财神的服饰等方面艺人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有着各自同特点,研究跳财神这一民间舞蹈不仅有利于更好地∫解通州地区传统审美情趣的变迁和发展,还为研究和还原通州地区的迎神赛会这一古老的民间习俗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可靠佐证。
【目前保护状况】
跳财神的关键和特色是个“跳”字,且动作幅度大,节奏明快,舞姿自由轻盈。正因如此,旧时跳财神者多为年轻男子,而今年轻人早已不屑靠跳财神这一民间舞蹈挣钱,于是,跳财神的人年纪越来越大,高难度跳跃动作难以完成,其可看性越来越低。1988年,跳财神被收入中国舞蹈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近年来,文化部门通过完善普查资料,摸清传水谐系,举办民舞培训班,开展民间舞蹈宣传活动,组织跨地区民间舜蹈父沉活动等方式推讲该项目传承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