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海记忆文丛

南通传统戏剧种类不多,但历史久远。尤其是童子戏,源之于古老的傩戏,被称为传统戏曲艺术的“活化石”;而如皋杖头木偶戏尽管是以杖头木偶为载体,但具有戏剧综合艺术的基本要素,是较为成熟的传统剧种。南通的童子戏、木偶戏都强调神似和写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目前,南通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2个,均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1个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南通市非遗名录项目概览传统戏剧部分收录了《杖头木偶戏》《童子戏》。所有项目的编辑体例均为【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传承关系及代表性人物】、【主要价值】、【目前保护情况】。

我们来看一下《童子戏》的情况: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通州成陆之初,由于四面环水,荒凉贫穷,初民来自四面八方,遂把楚越等地的巫风也传承过来。明代中叶,以童子戏为主要标识的通州民间巫风活动十分活跃。清代,童子会遍及城乡。民国时期,巫人活动已由单纯的家庭祭祀、祈福消灾向民间戏剧活动发展,参加演出的巫觋上千人,观者如潮。童子戏主要分布在通州中西部以及如东、如皋、南通市区部分地区。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童子戏的前身是通州及周边民间的上童子、童子会等宗教祭祀仪式。一、上童子。为一家一户举行的驱妖除魔、治病消灾的宗教祭祀仪式,以规模大小分为化兰门、度关纸、小金堂、三表三圣、三表五圣、五表七圣、七表九圣、九表十三圣等多种。其中化兰门最简单,只需一个童子,过程简单;而九表十三圣规模最大,需时三天三夜,参加的童子则有数十人。至今南通民间像九表十三圣大规模的上童子仪式已不多见。二、童子会,亦称消灾胜会。是民间集体进行的一种消灾祈福的活动,规模较为宏大,一般由会头组织,资金来源于民间筹集。可根据节气、时令、地区、行业、天灾人祸等分别取名如玉皇会、都天会、东岳会、观音会、老爷会、盂兰会、青苗会、丰收会、龙王会等等,名目繁多。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昌明,南通庙会的实际内容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大型童子会活动已属罕见。1957年,南通地区成立了第一家童子戏剧团,并冠名“通剧”。至此,童子戏正式登堂入室,成为江苏众多地方戏中的一个成员。童子戏主要演出古装传统戏,主要剧目有《李兆庭》《陈英卖水》《秦香莲》《唐僧取经》《郑三郎》《九郎救父》等,其中有童子艺人自编的剧目,亦有移植其他地方戏剧目。童子戏使用南通的方言土语,唱的是俚曲小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唱腔高亢清亮,如泣如诉。主要有铃板腔、点鼓腔、圣腔、书腔、喜腔。唱词句式多为老白姓喜欢的七字句、十字句。童子戏乐队中清一色为打击乐,有大鼓、锣、闹钵、手鼓等,无丝弦乐器。童可分文童子、武童子两种。文童子以念唱为主;武童子的表演形式融杂技、气功为一体,惊险刺激。

【传承关系及代表人物】
童子戏的传承主要有师徒相授及家族传承两种。民国年间,童子戏艺人中负有盛名者为通州东乡麻虾子榨的戴等姑娘、白蒲东北乡的朱莲子、秦灶乡的徐长元、刘桥镇的胡玉龙、胡松山、胡夕平。后来,南通市通过对童子戏的普查,排查出陈张林、东永清、葛兰生、顾镜清等19位代表性人物。当代童子戏名角可以排列为五代:第一代王金生、张文龙。两人出生于1912年左右,都是港闸区人,最初职业是巫师,后来转行唱戏,上世纪40年初红遍南通。第二代名角陈映田(陈泉)、陈瑞生、李金玉、李步高等人。他们都是出生于1918~1920年左右,港闸区人,也是由童子转行唱戏的,其中陈映田从上世纪40年代末期一直红到90年代中期,长达半个世纪,号称童子戏里的泰斗。第三代名角陆桂英、陆瑞芝、施兰芳、刘怡、罗庆祥、邱祖娥、冯建华、刘海铭、杨莲英、杨秀兰、卜秀英、陈品玉、钱美秀、邵锦春等人,都是1936~1942年之间出生。第四代名角袁志勇、严炎清、吴志明、毛秀萍、魏琴等。第五代名角陈永兰、徐明、吴美兰、王美兰、夏泉、李萍、朱国琴、姚红琴等。还有南通实验通剧团的演员王金生、陈泉、陆桂英、陆瑞芝、刘怡、刘海铭、施兰芳、刘怡、罗庆祥、邱祖娥、冯建华、李少麟等。时任通剧团团长朱锦泉,指导员万灿远,导演吴健等。经过选拔推荐,童子戏艺人胡夕平被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四安通剧团团长丁杰君被列为第三批江苏省级非遗传承人,另有胡德新、李美芹、张成诗、张云清等四人列为市级非遗传承人。

【主要价值】
童子戏是中国傩文化遗存不多的一个重要分支,已传承千年以上,仍保存完好,是研究中国傩、傩舞、傩戏的重要资料,后来频频走出国门,参与亚洲民俗文化大舞台的演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童子戏包含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魔术、气功、民间工艺、民俗活动等等,如同汉代的百戏,是一种综艺样式的组合。童子戏演出的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军事、疆域、医药、民俗、农事、渔盐劳作、乡规民约、政治变迁、儒释道三教,堪称南通的一部民俗百科全书。与童子戏伴生的《十三部半巫书》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全书长约1万5千余行,主要记叙唐初的朝野大事及逸闻传说,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目前保护状况】
童子戏是一门多功能、多学种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它和人类学、艺术学、民俗文化学、社会宗教学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一个古老的剧种,它显示了传统戏曲艺术的“活化石”价值。2006年,童子戏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童子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保护童子戏,各地作出了许多努力:持续出版了多种有关童子戏的资料汇集和学术专著(南通市文联编印《南通僮子书》五卷、通州区非遗中心编印《十三部半巫书》等);积极组织童子戏参加国际性演出;先后举办了多届童子戏会演,推出了一些人才和剧目;在普查的基础上建立起童子戏资料库;采取各种措施培养童子戏传承人;积极筹划成立研究机构,组织进行童子戏学术性研讨;加快筹建南通童子戏博物馆等。

 

作者 JP

订阅
通知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0
您同意文中的观点吗?欢迎留言!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