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海记忆文丛

南通曲艺除唱凤凰缘起海安外,其他均为舶来品,经本土艺人的继承、融合、创新并不断吸收当地民歌、戏曲以及方言而逐步本土化,成为说、唱、演、评、学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的的传统表演艺术。虽品类不多,但在流传地区影响广泛,深得老百姓的喜爱。目前,南通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5个,其中,2个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南通市非遗名录项目概览曲艺部分收录了《评弹北调》《莲花落》《唱麒麟》《唱凤凰》《洋钎说书》。所有项目的编辑体例均为【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传承关系及代表性人物】、【主要价值】、【目前保护情况】。

我们来看一下《莲花落》的情况: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莲花落最早流行于京、津、河北等地,源于唐、五代时的散花乐,为僧侣募化时所唱的宣传佛教教义的警世歌曲。明末清初,莲花落传至苏北里下河水乡深处的高邮、宝应、兴化一线。旧时,这些地方多为“沤水田”,一年只长一熟水稻,大秧落地之后,穷苦农民便用土脊封门,举家流向里下河南缘及通扬河两岸卖唱谋生,莲花落是其卖唱谋生的演唱形式之一,且有即兴编词演唱的技巧。莲花落在海安市里下河地区以及通扬河两岸已经流传多年。旧时,多为贫苦百姓于节日期间沿街演唱吉利词语以博得些许赏赐的一种街行文艺,这也应证了莲花落源于乞讨之说。目前,在南通地区,基本上只有海安曲塘人会唱莲花落。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传统曲艺。表演者多为一人,自说自唱。莲花落的道具是三块竹片,其中两块的顶端装有两根约为两公分左右的竹柱,竹柱上安有一朵莲花和两枚可以上下跳动的铜线;另一块竹片两侧均为锯齿状。表演时,表演者左手以拇指、食指、中指间捏住两块装在铜线的竹片,前后稍稍错开,可因拇指、食指的上下捏动及手腕的抖动,使竹片前端的铜线因上下跳动而发出沙沙声响。右手则
以锯齿形竹片,在左手捏住的两片竹片的两侧括动或敲击,从而敲击而出高低强弱、弹跳拍打的乐音,使其沙沙声响不绝于耳,形成节奏明快的节拍。表演者与此同时念唱韵白词句,或用以抒情、或用以叙事,但每段之尾句之后,众均参与齐唱“一么子里鲸、二么子银,三打鲤鲫,四鲲,五么子鲨来,花开莲花落哎”的衬词衬句。海安莲花落的唱词均是海安话。

【传承关系及代表人物】

莲花落在海安市的里下河地区以及通扬河两岸已经流传多年,早先的传承人有海安曲塘的王元明,现南通市级传承人为章仕虎。

【主要价值】
海安莲花落在乡土传统曲艺中占有一席地位,具有历史的、学术的、艺术的、实用的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表演形式简便,群众喜闻乐见,乡土气息浓郁。

【目前保护状况】
2011年,入选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曲塘镇王晓玲编创的舞蹈《莲花落》作为海安“梦里老家”组合节目参加上海市民文化节、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节天天演”活动,在黄浦区演出。2015年12月27日,海安县中小学音乐教师团队才艺展示活动在城南实验中学举行,曲塘镇教办选送的舞蹈《莲花落》荣登舞蹈类特等奖的宝座。2016年1月,获批成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年,葛志华在明道小学编创的《莲花落》参加海安县中小学生校园艺术节优秀作品展演(示)获舞蹈类一等奖。

 

作者 JP

订阅
通知

1 评论
最新
最早 评价最高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1
0
您同意文中的观点吗?欢迎留言!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