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 “虎” 记

0
107

作者:南通市崇川小学五(11)班  陈楚淇    指导老师  陈迎

 

这个暑假特别幸运,我和南通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季风叔叔一起录制了一档节目。

那天骄阳似火,可我一点也不觉得热,兴奋地来到南通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在环西文化广场北边,紧邻南通中学。2016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这是一家集展示、收藏、科研、教育、交流、服务为一体的中医药科学博物馆。它的建立也是南通一代名医朱良春先生晚年一大愿望。十二岁的我对博大精深的中华医药文化了解不多。我知道中医药特别神奇:冬病夏治的三伏贴、“针窠数穴能起死”的针灸,一学就会的刮痧保健法……我对今天的博物馆之行充满期待。

没一会儿,季风叔叔和摄制组的工作人员都到了,看到他们走进来,我有点不敢上前,季风叔叔看到我,亲切地问我名字,在哪个学校读书。聊着聊着,我渐渐没那么紧张了,觉得他不再是电视里不可高攀的主持人了,就像是邻家叔叔一样。

季风叔叔告诉我,今天的任务就是和他一起在博物馆里寻宝,寻宝过程用南通的方言交流。我暗暗窃喜,我的小伙伴说起普通话来个个都是溜溜的,却很少有能说南通方言的,但是,我可以!这都得益于在学校里大陈老师带领我们坚持学习南通方言啊。

录制很快开始,没有经过排练,心里还是有点忐忑,我的声音不自觉地小了起来。编剧老师和蔼地对我说:“不要紧张,你表现得很好,就当是和叔叔一起游览就行了。”我听后,自在了很多,调整好情绪,圆满完成了自我介绍环节的拍摄。

拍摄继续,我和季风叔叔行走在南通中医药博物馆内。季风叔叔问我:“今天我们要在博物馆里寻找关于虎的东西,那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虎吗?”

我立马回答道:“知道,虎皮蛋、虎皮肉,我也是属老虎的。”

季风叔叔笑了:“原来楚淇是个小吃货呢!”

我们在博物馆内搜寻着,还是没有找到那只“虎”。遇到讲解员了,我忙上前询问:“阿姨,请问博物馆内有关于虎的东西吗?”

讲解员亲切地说:“当然有啊!请跟我来。”她带我们来到一个透明的玻璃柜前,指着三个大小不一,像甜甜圈的铁器说:“这三个器物名叫‘摇铃’,其实它们还有一个别名叫‘虎撑’。古代医生出门采药时带它,代表他们是药王的弟子。”原来药王孙思邈在山中采药时发现一个老虎趴在地上,张大嘴巴,无力地摇着脑袋,看上去很难受。药王发现原来是有一根巨大的骨头扎在老虎的喉咙里。善良的药王想帮助老虎,可又怕它的嘴突然闭上咬伤自己,就拿下扁担上的铁铃卡在老虎嘴中,随后迅速拔出老虎喉咙里的骨头。从此以后那个铁铃改成手摇铃,并称“虎撑”。真是很有趣的故事,讲解员还取出虎撑让我摇了摇,它发出一串串清脆的铃声。

“虎撑”的故事奇妙又动人,交流时的我却觉得舌头不给力,只得一会儿方言,一会儿普通话,语种切换着,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唉,看来我的南通话说得还不流畅自然,回家后一定要和家人多多用方言交流,开学了,我也要让大陈老师继续教大家学说南通方言,别忘了我们自己的家乡话。

这次中医药博物馆之旅,我不仅找到“虎”,还了解到它背后的故事,认识到它在中医学中起到的作用,节目录制圆满完成。

寻“虎”归来,我感受到电视台节目编制组的叔叔阿姨们特别用心,把南通方言和中医药学文化结合在一起,让观众生动地了解到南通地方文化,激励人们把凝聚中华文明的国医药更好地传承下去。

 

订阅
通知
guest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