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方言网综述
全语通(Omniglot)网站的创办人Simon Ager写过一篇论文谈论语言消亡与复活的问题,他以马恩岛盖尔语的情况为论题主要对象展开论述,给出了不少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和论断。
我们先来看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估语言活力的九个标准:说这种语言人口的数量;这种语言使用者在人口的比例;这种语言在两代人之间的传播;社区内对这种语言的态度;这种语言的使用范围和场合;对这种语言官方的态度和政策;这种语言可用的文档;这种语言在新领域和媒体的使用情况;教学这种语言的资料情况。使用这些标准将语言分类为安全的,脆弱的,濒临灭绝,严重濒危,极度濒危或灭绝。安全的语言是被所有世代的人使用的,从一代传给下一个。脆弱的语言成人和儿童都使用,但仅在一些领域。濒危语言两代人之间的传播已经绝对停止。严重濒危语言只有老一辈还使用。极度濒危语言就是上了年纪的人也很少说。而灭绝的语言已经完全没有人说了。(UNESCO, 2009)
我们再来看看濒危语言都有哪些特征,复活一种语言又需要哪些条件?
通常一种语言走向消亡时,年轻的当地人更能适应新的语言,而不是他们的当地语言,他们可能会认为当地语言与他们的需求无关。同时人们可能会为他们的当地语言感到羞愧,很少使用它,并且使用的场合也越来越少。父母可能不再将他们的语言传递给他们的孩子,当地语言使用者的数量下降,将会有更少的使用机会,剩下的仍坚持说当地语言的人可能会变得孤立和内向。由于大量从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借用词汇和语法模式,当地的语言可能会改变和简化,除非努力扭转这种当地语言向强势语言的语言转变,否则当地语言最终会死亡。
马恩岛盖尔语是通过许多个人和团体的努力试图记录语言和文化,教别人和尽可能多地使用它。在学校开设马恩岛盖尔语课和建立托儿所、学校进行沉浸式语言教育。使用马恩岛盖尔语的游戏组和小学也对盖尔语的复苏做出了重大贡献,如同在家庭中跟孩子讲盖尔语的人们。
许多语言的复活和重现生机涉及在学校中教学这些语言,然而靠一个星期教学一两个小时,或更少,不太可能产生很多流利的会说这些语言的人。沉浸式教育,它使用需要复活的语言作为教学媒介,似乎是一个更有效的方法让儿童和成年人都能掌握这些语言。
语言复兴计划最成功的案例,如希伯来语,在贝尔法斯特和巴斯克使用的爱尔兰语,是通过在尽可能多的领域增加语言的使用,并没有完全依赖沉浸式教育的学校。成年人的语言习得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许多语言的复兴过程中,文化似乎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加强人们的认同感。
结论:濒危语言是可以复活和重振的。有许多因素影响这种复兴计划成功的可能性,包括语言复兴重振计划开始时该语言所处的状态;社区和官方支持的水平;人们准备投入到该语言复兴计划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的多少;人们使用该语言的机会有多少。该语言对使用者在当地文化、政治和/或宗教身份认同上的作用似乎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