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本源斋语文工作室·水月

将这三种方言做对比的理由即是南通话是吴语向江淮官话的过渡,那么比较过渡段方言与其两端的方言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首先,吴语的声母系统清浊分明,并且跟单字调对应,声母浊,则单字调低,称为“阳调”;声母清,则单字调高,称为“阴调”。字调跟着清浊走的。南通话和泰如话都没有这种现象。南通话阳入调高,阴入调低,跟吴语还是反的。南通话跟泰如话在声母特征上没有什么差别。泰如话有zh,ch,sh,r翘舌(卷舌)音,已经明显官话化了。

韵母系统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南通话没有复韵母或者双元音,这一点应该就是吴语特色,但吴语里有部分方言出现了部分复韵母或者双元音,如吴语苏州话的“烟、楼、过”的韵母都是复韵母或者双元音。泰如话的“杯、勾”的韵母也是复韵母或者双元音。泰如话跟吴语的“老、来”的韵母比较接近,并且都有地方将“勾头楼”的韵母并到ei这个韵里。南通话就没有eu[əu]这个韵,只有ei[e]韵。南通话跟吴语的a,o,ei韵有一致性,如“摆、马、美”的发音比较一致。再如“对”韵这类字,南通话跟吴语都是开口呼,念dei,而泰如则是随官话念duei。南通话跟泰如话的i韵都摩擦较重,前化高化,由平舌转为翘舌,音值[ɹ],这是南通话受泰如话影响的显著例证。南通话还与泰如话的“波多哥、半官、边检”韵母一致。另外,南通话的u韵母发音跟吴语和泰如话都是相同的,不如普通话圆唇,唇部发音较松。

值得一提的是鼻韵母,三者均不分前后鼻音,鼻化音是在元音发音同时释放鼻音,鼻韵尾则一律为后鼻音,其实有的也不一定分前后,处于既不前也不后的状态。吴语里有几个鼻音韵母鼻化消失,或称脱鼻,如“兰、乱、烟”。而有趣的是“打”这个非鼻音韵母吴语却是带鼻音的。

声调方面,中古汉语有四声,即平、上、去、入四声,吴语继承了中古汉语的四声和清浊对立。后来,这四声根据声母的清浊不同,分化为八调,声母是浊音的为阳调,要低沉一点儿;声母是清音为阴调,要高一点儿,形成了四声八调的格局:阴阳平、阴阳上、阴阳去、阴阳入。以吴语上海话为例,声调已经由开埠之初的8个归并到目前的5个。阳调的平、上、去三个舒声调合并成了一个阳舒调,阴上和阴去调也合并了,宁波的情况类此。而北吴声调合并的极致发生在慈溪:阳调舒声和阴调的舒声分别都合并了,所以只剩下阴阳和舒促的对立,只有4个声调了。南通话除了阳上并作阳去了,其它阴阳调都保留着,共7个声调,阳入调高于阴入调,唯一阴调高于阳调的是上声,但还是跟阳去合并了的。泰如话分为六调区和七调区。七调区有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共七个声调,跟南通话相同;六调区则是阳去和阴平合并。泰如话的阴平、阳平调值跟南通话一样,上声213跟南通话阳去调一样,南通话上声是高平调55,泰如话阴去44倒是跟南通话上声相仿,南通话阴去是个降调42。泰如话阴入阳入的声调高低相仿,无明显高低。南通话跟泰如话有一个共同的变调规律,入声变舒声,实际也是音变,即阳入调字后接次浊声母时,如[m]、[n]、[l]、[v]、[ŋ]及零声母,前面的阳入调失去喉塞音尾变成阳去调。吴语的因声母清浊影响声调高低的情况(阳调低阴调高)在南通话和泰如话中没有对应规律。

综上所述,声母方面泰如有偏官的表现,如zh,ch,sh,r,尽管跟南通话在古全浊声母清化上表现类似,这是同受客赣移民的影响吧;韵母方面,南通话a韵和o韵偏吴,如“摆泰”是a韵、“马车”都是o韵,泰如则是ae和a,偏官。当然,南通话跟泰如话一致的韵母也有一些,尤其是i韵的挤出翘舌现象。声调合并规律南通话跟吴语苏州话一样,阳上并入阳去,泰如一部分地区进一步将阳去并入阴平了。南通话跟泰如话有一个共同的变调音变现象,入声变舒声,这是比较难得的。总体上,说南通话是过渡性方言还是有道理的,声韵调都处于中间状态。

 

作者 JP

订阅
通知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0
您同意文中的观点吗?欢迎留言!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