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地区农业活动源远流长,聚集在这里的先民们将在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中所获得的实践经验,提炼成适合口头流传的农谚,并以“口耳相承,世代相传”的形式,一代代、一辈辈地流传,并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加以充实。

南通农谚不但内容丰富,而且数量众多。八九年南通市民间文学三套成工作中,搜集到谚语36441条。这还仅是其中一小部分。无论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还是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也不论是每一种作物,还是每一类畜禽;或者是每一项农业措施,以至每一个农事活动,都可以从农谚的宝库中撷取到众多的农谚。根据农谚的内容性质,南通农谚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即:一类是反映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的,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农谚。例如:反映旧社会农民遭受压迫剥削的有“农民身上两把刀,租子重来利息高”、“农民一双手、地主一张口”;热爱劳动的有“双手双肩,胜过皇天”、“一担肥料一仓谷,一生劳动一身荣”、勤俭节约的有“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只有勤来没有俭,好比有针没有线”;互助合作的有“三人同心,黄土变金”、“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德行操守的有“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重视实践的有“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懂父母恩”、“久病成良医”等等。这是广大农民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取得的。另一类是反映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的,包括农、林、牧、副、渔业和土壤、水利,以及气象等方面的农谚。例如:反映农业生产重要性的有“三百六十行,种田为上行”、“万物土中生,农业是根本”;栽培作物的有“珍珠为宝,稻米为王”、“千金难买一茬麦”;植树造林的有“植树造林,利国利民”、“桃三年杏三年,枣树当年好还钱”;栽桑养蚕的有“秧好三分收,桑好一半蚕”、“谷雨落眠头,小满出新丝”;饲养畜禽的有“牛是农家宝,种田少不了”、“养猪两头利,吃肉又肥田”;水产养殖的有“鱼有鱼路,虾有虾路,泥鳅黄鳝独走一路”;观察天气变化的有“日出红色天下雨,落日红色天气晴”、“南霍风,北霍空,东霍天门开,西霍雨要来”等等。这是农民群众在与自然斗争和生产实践中取得的。以上农谚不过是南通农谚海洋的“沧海一粟”而已。然而,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南通农谚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南通农谚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语言精炼,生动形象,非常贴切感人。这是因为广大农民群众,长期受到江海文化的陶冶。他们善于运用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现日常生活中生产的经验。因而说起来顺口,听起来入耳。例如,“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天空鲤鱼斑,晒粮不用翻”这二句农谚,以“鱼鳞”、“鲤鱼斑”来形容云彩的变化,不但描摹逼真,而且形象生动。又如,“苗中一棵草,赛如毒蛇咬”的农谚,把“苗中草”比作“毒蛇咬”,使人一目了然。再如,“一粒好种,千粒好粮”、“一粒入土,万粒归仓”的农谚,以“千粒好粮”和“万粒归仓”来突出说明选种、播种的意义,从而使种子的重要性更加鲜明地显露出来。类似这样的农谚举不胜举。

南通农谚,不仅是南通地区历代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的结晶,而且是开放在江海文化园地中的一束绚丽的花朵。它是农业遗产的一份瑰宝,更象散落在田间的一颗颗珍珠。

文/赵宏建

作者 JP

订阅
通知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0
您同意文中的观点吗?欢迎留言!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