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实验小学为方言传承保驾护航

0
595

按:欣闻市实验小学多年开展方言传承工作,且以“最有南通味道的学校”而自豪。育人以文化为根,实小是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下文为江海晚报报道

“一人巷、二沟头、三里墩、四步井、五步桥……”3月29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南通方言操展示活动在市实验小学举行。当天,市非遗保护专家组组长、民俗专家王宇明应邀走进市实验小学,举行“传承南通方言,留存文化印记”专题讲座,受到师生们的欢迎;崇川区政协学习文史委“寻找南通味”活动也在实验小学正式启动。

shixiao南通市实验小学已有110多年的办学历史,前身通州公立高等小学由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和社会名流张詧、范当世、孙宝书等一起创办,就创立在南通城北“紫琅书院”的旧址之上,与天宁寺隔篱相望,仅有几步之遥。作为一所建立、发展在崇川福地的百年老校,学校有着独特的文化风格——南通味。早在2011年,南通市实验小学就提出了“办最有南通味道的学校”,通过推广“南通方言操”、建立紫琅文化书院、学做南通美食、走进“寺街人家”以及把以濠河博物馆群为代表的南通地方文化引入学校实践系统等方式,着力让南通最有代表性的人文味、风俗味、地方味浸润实小文化。“我们将通过南通元素的渗透、南通课程的开放、南通精神的弘扬,努力建成最有南通味的校园。而传承南通方言和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可以并驾齐驱。”市实验小学校长沈蓉透露,今年下半年,一套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小南通文化态度系列丛书即将出版。

在当天的讲座中,王宇明指出方言如今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很多南通人不会说或者说不准南通话。“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通过方言口传心授的,方言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他指出,实验小学带领学生在南通方言的语境中做操运动,不失为一种传播方言文化的有益手段,值得各大中小学推广

订阅
通知
guest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