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民俗文化的“百科全书”
羽离子 撰
多年以来,一直在寻找一本能较全面地反映南通民俗文化的书,也曾经读到过很多介绍到南通的风情、历史、文学、美术、名人、传说等等的图书。这些书籍虽然都很优秀,但总觉得还不正是心中所求。前些日子,偶然读到王宇明先生撰写,江苏文艺出版社在今年刚出版的《衣胞之地——我的南通州》上下册,大喜过望。这正是我多年来所寻觅者。

王宇明先生所著的《衣胞之地–我的南通州》(上、下册)
全书是聚篇而成,写了225则古往今来与南通人民的日常生活朝夕相伴的方物、饮食、市井、胜迹和人们于村里闾巷相传的名流、人事、传说及相习相守的风尚、佳节、良技、美艺,堪称一部南通民俗文化的“百科全书”。即使是一名外地人,读过此书,也难免不会不爱上南通这壮美而又风雅之地。
书中各篇的叙述条理清晰,生动而富有情趣;如《翡翠项链美濠河》、《通州新城》篇分别把沿濠河的庙桥园所及名居的景观和新城的来龙去脉等讲得清清楚楚,趣味盎然。有的篇章在内容上更推陈出新,如“五峰霁色”、“南寺钟声”、“丹台夕照”、“大江潮长”……所讲述的这些明代通州的二十六美景,比我从前的介绍更为绘声绘影,更幻美得隽永新奇而令人神往,让人直想穿越到那个时代而和州官孙徽一起去巡游,一同去吟哦。

二月二,龙抬头
有些故事更是在别处难能听到和看到,例如建剑山文殊院的骡子队、做酱和漓酱油、斫糖、蛼蛤泥等等,不仅带给我们许多儿时的温馨回忆,还讲解了许多不经见的人间知识。《风筝民俗》一篇讲到从前南通的海边人放一种两边各竖小旗的“顺风旗”风筝,可以用来测定空中风向和风力以作出海打渔的参考;祖先们的智慧让人莞尔。我儿时的每年六月六之日,外婆在屋前场地上架铺起竹簾,把箱底的衣服拿出来摊在簾上曝晒;直至读了王宇明先生的此书,我才知道这天原来是起源于宋朝晒红晒绿的天贶节,真是让自己惭愧竟然到老了才知道这曝晒之日是如此起源。

扎翁声板鹞
书里的故事还讲到古代南通有一种叫做“放天灯”的带灯笼架的风筝。明朝嘉靖年间只要“毛儿鬼”倭子来犯,“盐户和渔民就放红颜色的‘天灯’做信号。大家一看见天灯,就拿起大刀长矛、钉耙渔叉做武器来杀倭子,保卫家乡。”再如《炒和菜》中也讲述了明代时一年的端午节,“千刀万剐的倭寇又来了”,各家匆匆把各种小菜混炒后给出征的亲人吃,此后相沿成习而以念旧事和以飨英烈。这些故事都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情怀和民族气节,让人读后内心激昂、回肠荡气。

放鹞子
本书多不拘泥于窠臼,不死遵旧事与新事多分开叙述的老套路。例如《大圣庙》、《新城桥》、《买年货》等即使是旧物旧事,作者也能加以伸展并从中看出和说出新意来。

城北新村上演僮子戏
此书还有个好处,就是保留了大量方言俚语。例如“真地叫冤枉二十五”、“厾到屋上”、“小伢儿嘴爿子”、“推板得野”、“水屑子”、“什伲事”、“大外叫”、“刬晓得的”、“朝番子”……读来让本土人觉得分外亲切。有许多是印刷厂能为《衣胞之地——我的南通州》一书造出来而我的电脑里却打不出来的字。
已越耳顺之年的作者还专门记录了不少他童年时曾经念过的儿歌,这里抄录一首最短的:“新娘子,捉虱子;捉到两坛子;炒了两盘子!”儿童或教唆儿童的大人们的狡黠和诙谐搞笑被暴露的淋漓尽致。
《衣胞之地——我的南通州》一书始终洋溢着一股健康、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充满了亲情、乡情、友情和热情。从中不仅巡看到了我们的衣胞之地,还更为贴近和感知了这块土地上的可爱的人民,包括我们的先祖们。

乡间印木版画的小坊

在李堡观察可能是最后一位的纸马艺人的劳作
我在慢慢写作《域外文明与江海大地》一书,要写上古至清亡以前江海大地的事物与域外文明的关系,首先要举证哪些事物是江海平原上存在过甚或是独有的。《衣胞之地——我的南通州》一书恰恰可以帮助我从中撷取不少这方面的事实,所以对我的写作是功莫大焉。


此书既可以情不自禁地化上几天时间一气读完,也可以搁置案头床边,待有片刻闲暇时,从中择读若干篇章。读完了,如果读者觉得还不过瘾,那就自己动手也写下你所知道的故事来。江海大地真地很博大,再有几本这样的著作也写不完这片大地上的风情和风物。

石庄古镇的街边
常有一些人看不惯民俗乡言,认为是老土。其实每一个江海人都出生于他或她所在的那块老土的文化里,这是每个江海人的文化的根;即使你本人千方百计地想将之抹去,其实却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