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南通六桥之友谊桥

1
3157

说到南通的濠河,就不能不说说南通的六桥。

六桥者,长桥、和平桥、友谊桥、北濠桥、文化宫桥和公园桥也。

公元958年即后周显德五年,南通城建城。濠河成,六桥联。濠河上的六桥圈起了1.1平方公里的土地,也圈住了南通人的心。“六桥之内”的,那是城里人。老南通人如生活在“六桥之内”,是一件颇可引以为豪的事。只是,如今,不知这样正宗的南通人还有几人许?

南通人家尽枕河,大大小小的桥梁连接起了河畔的弄堂、街道,以及粉墙之内、黛瓦之下的亭台院落,它们繁荣了经济,促进了交往,也孕育了这座城市的文化。

而对于我来说,友谊桥最为熟悉。

横跨于东濠河上的友谊桥,恰似一座分水岭,将十分潋滟的东濠河分割成了南北两个部分——南幽而北畅。

友谊桥据说建于明朝初年,原是南通东城门外的木质吊桥,故名“东吊桥”,又名“百子桥”。说起吊桥,我便常常想起一落魄武士,横着长矛,骑着瘦马,来到桥前,叩城而入。远处,古道西风,夕阳低垂。

民国年间,友谊桥改为混凝土拱桥。解放南通城时,浩浩荡荡的部队就是从这里进城的,那又该是怎样的一幅人欢马跃的情景呢?

1959年,又改建为单孔石拱桥。上世纪80年代末,在拓宽人民路时,友谊桥的两侧分别加建了10多米宽的混凝土板桥,这使桥宽达到了近40米——就是这座并不起眼的桥,历史与现实却在这里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而我的记忆里,那时的友谊桥下北侧是粮店,粮店前经常有一老者,摇着炉子,爆玉米花炒米花,那老者用一铁钎打开炉子的那一瞬间,砰地一声,那声响却是我和小伙伴们最期待的,因为响声过后我们又有零食可吃了。友谊桥下南侧则是湾子头,理发店煤球店酱菜店洗澡堂子排成一溜。坐着爸爸的自行车,从桥上快速俯冲下来,则更是一件乐事。

如今,信步于友谊桥上,向南望,湾子头早已湮灭在历史的烟尘中。濠河岸边,蓝印花布艺术馆在绿树掩映中若隐若现;梅庵书苑的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在烟雨迷蒙时,颇有“楼外重杨千万缕,犹自风前飘柳絮”的意境;濠东绿地里积淀着当下孩子们的童年快乐;那一路车道记载着作为家长接送子女的经历;向北,粮店也好似埋没在众多的商家里,只有宽达200多米的广阔河面依然不变。清风拂过,泛起层层涟漪,那粼粼波光不免让人想到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词句来。

古时的通州城西通官道,西门外多官商聚居,一时间纱庄、布庄、当铺、酒楼、京广货店林立;东门则为猪市、手工业者设店摆摊的集中场所,故南通曾有“穷东门、富西门”的说法。只是现在好象随着南通港的逐渐式微,南通城的西边越发显得有些冷清,而东门则越发红火,这倒也印证那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呀。

谁又知道,再过三十年,这儿又该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作者:头条号 / 南通雄哥
链接:http://www.toutiao.com/i6289197107584696833/
来源:头条号(今日头条旗下创作平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订阅
通知
guest
1 评论
最新
最早 评价最高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陶陶
陶陶
1 年 以前

我曾经住友谊桥下西堂子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