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端午节不能互道快乐?

0
369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随着粽子的甜咸之争的偃旗息鼓,今年兴起了“安康”与“快乐”之争。
昨日小编正给亲朋好友送祝福的时候,发现很多人都说“端午安康”,很少说“端午快乐”。不一会儿,小编又收到了要给小编“普及知识”的消息。
比如:
1
快到端午节了,有不少朋友又要在互祝"端午节快乐!错了!
各位亲: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的,最多互祝"端午安康"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水。
五月初五是毒日,是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日子。所以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说,要扫扫盲了,不是所有节日都给互祝快乐,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
2
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日, 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 曹娥救父投曹娥江, 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水。端午节其实是个忌日,怎么现在的人都互相祝端午节快乐了呢?端午节只能互祝安康。祝端午节快乐,也太搞笑了。
3
端午节——我们不需要快乐!现在的人们逢节必欢喜,诚然,节假日到了,我们又可以放假了,又可以吃喝玩乐了,但是有多少人会关注节日的由来,几乎所有人碰到节日都会来一句:节日快乐!如果只是为了本身的享受来过这些节日,这实在是扭曲了节日本身的意义,也丧失了节日存在的价值,端午节,确切的说,是一个纪念的节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让后代子孙都能够承传祖先的高风亮节,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
于是
朋友圈刮起了这样一股“一起扫盲”、“普及知识”、“友情提示”小旋风,小编不禁疑惑,难道小编说了十几年的“快乐”都是错的?
其实,对于这些“知识普及”很多人并不表示赞同。好多人在争论端午快乐和端午安康,说纪念屈原不能快乐。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屈原死之前人们就过端午,只不过赶巧了他端午投江。不吃粽子也得过端午,不赛龙舟也得过端午,屈原不死也得过端午,懂了吗?请快乐……
@郭德纲
各种看见群里和圈里争论端午快乐还是端午安康,真的是纪念屈原就不能快乐吗。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屈原死之前人们就过端午,只是他或赶巧或特意投江在了这一天。不吃粽子也得过端午,不赛龙舟也得过端午,屈原不死也得过端午,所以,请快乐的过端午~哈哈哈哈哈……
@Super謝蜀黍
文化与习俗都会随着时代变化发展,好比很多汉字从产生起,其意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一样(比如:“我、而、亦、走”),我们如今使用这些字的这些意义,不代表我们就否认当初这些字曾有过其他意义。我们尊重传统,承认端午节的起源,不代表就要固守它起源时的意义。就像如今没有人会固执地用“走”来表示“跑”,但我们知道它曾经有“跑”的意思。所以,不应过分强调它的起源而忽视它的演变,否则也是对节日历史的不尊重;不应拿所谓的“民俗”、“传统”去绑架他人对当代端午节的理解,否则也是对他人,对“民俗”、“传统”这两个词的不尊重。
@格格咯咯哒
端午说“节日快乐”并没有不适合!这只是专家在钻牛角尖,危言耸听。
@风之末端(赵立)
其实我们说,端午节纪念屈原、伍子胥或曹娥的说法都是古已有之的。然而,从起源上来看,现代学术一般都不再把端午國于历史人物传说,而是“力图从端午节的发生时间和风俗习惯的分析中科学地探讨端午节的真实起源”。比如有江绍原先生的“公共卫生说”;闻一多先生的“祭龙说”;陈久金、李亦园等先生的“季节适应说”等等。“端午”之名源于中国先秦就已经成熟的关于天文历法的科学体系。端午节本是午月午日节,有时还突出它的正时是在午时,所以也叫重午节:午月为斗柄指午之月,即农历五月;午日即农历五月十二支纪日的第一个午日。据黄石考证,自先秦至两汉,端午的日子每年变动,随干支纪日而定在五月的第一个午日,端午之名由此而生,即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之谓;大约魏晋以后,由于用干支表示的节日不便记忆,形成代之以数字日期的趋势。于是,上巳定在三月三日,端午定在五月五日,而端“五”大约也在此时起来代替较古的端“午”。后来端午一般就固定在五月初五。
现代学术不再把传说当作对于节日风俗的解释,而是把传说当作节日风俗本身的一部分。现代专业学术训练的学者,力图从端午节的发生时间和风俗习惯的分析中科学地探讨端午节的真实起源。(高丙中 2004)
端午节最早源于我国远古的祭龙日,用龙的威慑力驱除所有的灾疫邪祟。它一直是以祛除病瘟、躲避兵鬼、驱邪禳灾的吉祥节日传下来的。在端午节的活动中,自古以来就有了赛龙舟,用五彩丝缠粽子、缠手足腕,用楝叶包米粽,采插艾叶、菖蒲,取蟾酥,涂饮雄黄酒,调制朱砂酒,采多种草药,人身上及屋内各处悬挂香包,墙上张挂钟馗画像或避邪符印等等,都和上述节日主题息息相关。以后才渐渐加入了纪念地方性名人的内容。例如,长江中游湖南、湖北楚地纪念屈原,长江下游江浙吴地端午节纪念伍子胥或纪念越王勾践及孝女曹蛾,又与屈原投江不相干。可见,端午节作为各地方的民俗节日,分别加入了纪念地方历史人物的内容,是局部历史文化的延伸。但是作为全民性的民俗大节,端午节一直是以酷暑之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避瘟驱毒、防疫祛病活动为其主要内容的。(乌丙安 2005)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也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现代社会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注入了新的文化内容。说安康也好,快乐也好,都是人们的一种祈愿。愿伟大故人的精神长存,愿平凡我们的生活快乐。
编辑:杨佳璐
参考文献:
(1) 高丙中,端午的源流与意义,民间文化论坛,2004第5期;
(2)乌丙安,文化记忆与文化反思———抢救端午节原文化形态,西北民族研究,2005 年第 3 期(总第 46 期).
部分材料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敬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欢迎关注:方言与文化

订阅
通知
guest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