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人喜用一个“吃”字。喝茶叫吃茶,抽烟叫吃烟。不管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凡是能放到嘴里吞下去的,都可以用一个“吃”字。
网上曾有人讲,“吃茶”、“吃烟”体现了南通人的豪爽。也有人说,人喝茶的时候难免会把茶叶喝进嘴里,很多人习惯把茶叶嚼嚼吃下去,而不是吐掉,故而有了吃茶一说。这两种说法正确与否,我们不知道。但是“吃茶、吃烟”这种说法不是南通的特例。从东北到浙江到广东,从江苏到云南到四川,都有人管“喝茶”叫“吃茶”。细想来,“吃茶”其实是一个更广泛的用法,“喝茶”确是普通话的“创新”。
这个“吃”字,在古汉语里是口吃、结巴的意思。表示进食的那个字写作“喫”(chī)。汉字简化以后,“喫”和“吃”合并成了一个字。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喫”字是吃东西的意思(食也)。唐代杜甫有诗曰“對酒不能喫”(《送李校書詩》),可见“喫”在唐代就有了“饮用”的意思,“喝酒”就可以说成“喫酒”。明初的《洪武正韵》中,“喫”就解释为“饮”的意思。(我们在下文中仍然用简化字,下文中的“吃”字是“喫”的意思,表示食用)。
说到“吃茶”不能不提赵州禅师从谂的一段公案。赵州从谂禅师(778年-897年),俗姓郝,唐代著名高僧。曾有两位僧人从远方来到赵州,向赵州禅师请教如何是禅。赵州禅师问其中的一个,“你以前来过吗?”那个人回答:“没有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赵州禅师转向另一个僧人,问:“你来过吗?”这个僧人说:“我曾经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这时,引领那两个僧人到赵州禅师身边来的监院就好奇地问:“禅师,怎么来过的你让他吃茶去,未曾来过的你也让他吃茶去呢?” 赵州禅师称呼了监院的名字,监院答应了一声,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五灯会元》卷四)
赵州禅师的一个“吃茶去”体现了佛家的淡泊,禅机无限,我们恐难完全体会。但是从他用的这个“吃“字,我们可以知道 南通话里的“吃茶”一词不是南通人的独创,而是古代汉语的孑遗。
至于说,为什么现代汉语普通话里要说“喝茶”,而不说“吃茶”,这就涉及到“喝”这个字的语义演变了。“喝”这个字在古代是叫喊的意思,比如“大声断喝”,并无“饮用”的意思。到底是什么时候“喝”有了“饮用”的意思,我们下次再谈。
补充:查看“食茶-吃茶-喝茶”的方言地理分布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高志晏/南通方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