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31 08:39:02 来源: 南通网

作者:李昌森

 

有一种“厉害”叫“结棍”,有一种“刁钻”叫“促狭”,有一种“非常”叫“没魂”,有一种“愚蠢”叫“痴的”,有一种“闲话”叫“嚼蛆”,有一种“热闹”叫“叶草”,有一种“能耐”叫“人物灯儿”……一则网传段子,把普通话与南通话融为一体,引起网友们的广泛兴趣。

方言是一个人牙牙学语的第一种语言,是最亲切的母语,是祖先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乡音。南通方言是一千多年来在沧海桑田中的江海交汇处逐渐融合发展起来的,兼具南北方言诸多特点而自成一体的特殊语种。南通话处于吴语和江淮官话交界的最前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演变状态,逐步形成了“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的南通方言,在汉语方言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在战争年代,南通方言曾多次发挥与众不同的特殊功能。打仗时用它作过联络暗语,敌人就是截获到这些语音,也无法破译,比密电码还可靠。南通方言如同美国大片中的风语一样,为正义之战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原汁原味的方言,不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交往的重要工具,也是感情联络的纽带。不管你在异国他乡,还是天涯海角,只要听到一句乡音,一下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立马变得亲近起来。这就是方言的魅力,这就是方言的力量。

方言是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语言就要靠自身来开发、来传承。早在2003年市政府就迈开了南通方言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步伐,《南通地区方言研究》《南通方言词典》相继问世,2009年“南通方言库”业已建成,形成了系统的南通方言文化。坊间的活动更是各显神通。电视台专门开设了《总而言之》方言专栏,南通方言童谣生动活泼,南通方言操走进校园,南通方言扑克畅销全国,“母语文化节”、“南通话南通情”综艺大赛、“南通方言歇后语大赛”,把南通方言演绎得多姿多彩。一部在通州全程拍摄的用南通方言演绎的微电影,受到了法国国际电影节的青睐,还获得了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国际微电影优秀作品奖。去年年底发布的“中国文化城市百强榜”,南通之所以能排第26名,与南通方言的表现密不可分。

方言相对于“国语”叫“土语”,常给人“上不了台面”、难登大雅之堂的感觉。其实,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都能见到方言的影子。据《红楼梦》汇考考证,120回本的《红楼梦》中,有400多处用到南通方言(如皋方言),既表明了这部千古不朽之作与南通的文化渊源,也展示了南通方言的文化品位。不仅曹雪芹,当代的不少知名专家学者,也对南通方言表现出浓厚兴趣。世界语言专家、在美生活了30年的美籍南通人敖小平,每隔一两年回通一次,专门考证南通方言,并形成了一部颇有影响的专著《南通方言考》,对南通话的起源、词汇来源作了较为科学、详尽的考证。南大教授、博导、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首席专家顾黔,利用暑期连续8年走遍南通每一个乡镇,深入开展方言调查。她说:“南通方言因其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和演变状态,决定了其在汉语方言中独一无二的价值和地位,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语言专家的眼球。”她曾主持过中美合作研究项目,对南通方言进行研究,至今仍有日本、欧洲等地的语言专家申请合作调查南通的方言资源。一地方言能吸引如此众多的高端专家,并不多见。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方言代表的是中国多元的地域文化。作为地方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南通方言蕴藏着这个城市性格的密码,宣示了江海文化的自信。南通方言作为汉语方言大军中的一支,既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也衍生出丰富多样的文明成果。乡音是一枚镌刻在我们身上独有的印记,方言是告知“我从何而来”的文化源头。光大方言文化,就是“留住我们的根”,也正是地域文化自信所在。

 

作者 JP

订阅
通知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0
您同意文中的观点吗?欢迎留言!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