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本土笑星杜友农

0
1214

转载自:中国江苏网
杜友农是南通曲艺界元老。上世纪70年代初,他从部队转业到南通,不满足于当时南通曲艺单一的相声表演,尝试以快板、评弹等形式将曲艺作品推广宣传,掀起了地方曲艺表演的阶段性高潮,《将心比心》《我们走在大路上》等一大批来源于生活的南通方言小品受到了百姓的喜爱。

从部队到地方他一生爱好曲艺

杜友农祖籍安徽,1941年11月生于湖南湘潭,1961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上海警备区政治部军乐团、南通市群艺馆、南通人民广播电台、南通市文联工作,历任南通市曲艺家协会第四届、第五届主席,2001年12月退休。optimized-duyounong

“他一生爱好曲艺。”昨天,杜友农的夫人江妙英向我们介绍,1961年8月,杜友农在南通参军入伍。“一开始他只是个普通战士,因为吹拉弹唱都样样在行,被招进了军乐团。”到军乐团后,说相声、吹黑管、打快板、作曲……杜友农都干过,同时他还经常即兴创作,自编自演。当时江妙英在上海警备区文工团,相同的爱好,让两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

记者了解到,在部队里,杜友农肯钻研、勤创作,舞台综合素质优秀,表现十分突出,曾获北京国庆大典工作嘉奖、全军军乐观摩演出大会优秀创作奖。

上世纪70年代初,杜友农从部队转业到南通,和当地曲艺工作者一起努力,组建了曲艺创作组。面对当时南通曲艺只有单一的相声表演的现状,他敢于改革创新,尝试以快板、评弹等形式将曲艺作品推广宣传,掀起了南通地方曲艺表演的阶段性高潮。

影响指导很多人走上曲艺道路

作为南通曲艺界的元老,在杜友农的影响、指导下,很多人走上了戏剧、曲艺的道路。

“杜老师是我首部剧的老师。”市文广新局社文处处长李中慧回忆,10岁时,她在通师二附读书,当时在市文化馆工作的杜友农来学校指导他们排一出小剧。“以前我们就唱唱歌、跳跳舞,从来没有演过戏剧。”李中慧说,排的是一部儿童剧《小青蛙捉害虫》。

为了帮助这些从来没演过剧的孩子们理解,杜友农一边讲解,一边还模仿小青蛙、害虫的动作。“他一人演几个角色,夸张、幽默的肢体语言常常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我们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李中慧说。

1994年起,杜友农接任市曲协主席以后,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力量,不断推出曲艺新作,一大批小品曲艺节目在地方晚会和电视节目中频频亮相,对我市小品创作起到了引领作用。尤其是1997、1999年,杜友农牵头组织的“南方杯”双拥曲艺大赛和“新世纪光华杯”曲艺大赛,影响十分广泛。曲艺大赛中的不少节目还参与全省会演,并获得了较高名次。

退休后不计报酬默默奉献力量

“他在我的成长道路上给予了很多帮助,帮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国家一级演员蒋抒华说,从1989年起,她就和杜老师开始表演南通话的小品。她回忆,当时,叶庆霖老师、杜友农老师和她三人组成了一个小型的合作团队,创作演出了《将心比心》《我们走在大路上》等一大批南通方言小品。

“与一般的小品只能把人逗乐不同的是,这些方言小品与生活贴得特别近,还有一定的深度。”蒋抒华说,比如说小品《将心比心》就根据修204国道拆迁引发的故事改编,演出时受到了百姓的一致肯定,还有人追着看了一场又一场。

“杜老师不仅艺术造诣很高,同时非常热心。”李中慧说,2005年起我市组织专家整理非遗资料,摸清家底。作为南通非遗保护组专家,杜老任劳任怨,不计报酬贡献力量,“大夏天的,他常常顶着大太阳赶过来,大家都特别心疼,可他却摆摆手,说没什么。”

市文联副主席王法介绍,杜老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仍然一直为文联工作、为曲艺工作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他还兼任了文联党支部和老干部的部分工作。他关心每一个年轻同志的成长,也关注每一个文联老干部的状况,并为做好其中的沟通工作积极奔走,不论寒暑。

“他的这种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对文联大家庭的强烈归属感,让文联的每一个同志都为之动容。”王法说,杜老虽然已离我们而去,但他那种在艺术上持之以恒、默默奉献的可贵精神,永远值得大家学习。

记者卢兆欣

原标题: 方言小品深受百姓喜爱 南通曲艺界元老杜友农去世

订阅
通知
guest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