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通书画网
作者:田荣年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几幅画,画的是南通60年前的旧景。画的作者田鹤年,1939年生,天生港发电有限公司退休高级工程师,这些是他少年时代学画时的习作,画面上的景观如今均已消失了,这些画稿保存了一份历史记忆。
西门望江楼,铅笔素描,画于1955年10月31日。西门望江楼位于西大街的尽头,楼跨马路而建,出了此楼是一条通往江边码头的大道。从画面看,楼为两层歇山顶式建筑,前后两座相连,楼下有拱形门洞供行人来往。大路边有平房民居直建到楼前,楼的周围树木环绕。
长桥,钢笔速写,画于1955年10月1日。这时的长桥还是民国时代的旧物,从画面看,桥为钢混平板形结构,桥两边有铁栏杆,桥东的河两岸石驳上建的两层青瓦白墙建筑均为商铺,离桥不远的河边有石级踏步,供居民淘米洗菜之用。这天是国庆节,作者坐在石级上画了游行队伍经过长桥时的情景。
文峰塔院南门,画于1955年10月25日,水彩画。此画为作者初学水彩画时所画,还是半成品。但画后不久,这座历史古老的门厅即被拆除,无照片留存,此画成为珍贵回忆。
南通市第三中学,画于1956年1月16日,钢笔速写。现在的第三中学,当年四周是一片农田。那里原是通州范氏家庙通明宫旧址,后来成为师范学校宿舍区,上世纪50年代于此处建成市三中。画面上是学校大门外的情景,盖着洋瓦的平房是传达室,门外是条不宽的泥土路,路边干涸的河沟旁长着几棵杨柳树。
天生港港务局办公楼,画于1956年11月4日,钢笔速写。画中的一座大屋顶建筑位于天生港江边解放桥东的河岸边,是港务局办公所在地。此楼建于民国早期,具有中西结合风格。楼东面的河边是内河码头,这里是内河与长江货物的中转之地。码头工人们正在忙碌地搬运货物。此楼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被拆除。
钟秀山碧霞阁,画于1957年3月18日,钢笔速写。在今天,位于钟秀中路北侧的烈士陵园的西北角,有一处树木丛生的土丘,这里就是钟秀山的旧址。在清代这里有一座规模宏大的福田寺,到民国时期,此寺的建筑格局还基本完整。作者于1957年到此写生时,寺内建筑仅剩碧霞阁圪立于山顶。山之西北为小河环绕,他坐于河边画下这幅画。一年后的大跃进中,此阁被拆除。
港闸路边的路亭,画于1956年10月22日,钢笔速写。从天生港到唐闸有条弯弯曲曲的公路沿河而建,向北过了大渔湾,在路的东侧有座古老的单层建筑,四周有墙,临路开门,行人到此可进去歇脚。港闸公路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建成后长6公里、宽7.3米。据《南通市交通史》一书称:“据考证,港闸路是南通的第一条公路 ,也是江苏省的第一条公路”,该路至今尚在,但路亭已于上世纪60年代拆除。
望仙桥,画于1952年,那时作者13岁。因世居南门望仙桥,与画家白衍(戚燕南)、戚豫章为邻,受环境熏陶,从小喜爱画画。这是他现存最早的写生习作,是坐于河边的北岸,向西看望仙桥的景象,画在一张信笺纸的背面,原画纸质已霉变破损。画后不久此桥即被拆除。这座千年古桥,至今未发现有照片存世,此画算是望仙桥唯一的遗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