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语言资源丰富 吸引世界各地语言学家纷至沓来“探秘”

0
1252

来源:南通网

南通网讯(记者冯宏新)“南通地区的方言在古代均为吴语,由于历代北人南下,南通西部、北部的方言渐次演变为官话,通州地区的方言正处于演变中,而启东、海门地区仍为吴语。 ”4月27日下午,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顾黔做客南通大学 “书香十年 人文紫琅”文化读书月系列活动之一的“江海人文讲坛”,围绕“南通方言的形成与价值”主题和通大师生互动交流。江苏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万久福也应邀作为主讲嘉宾出席活动。

顾黔现任南京大学方言与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她曾连续八年在暑假期间率领课题组前来我市实地调查方言资源,走访过南通的每一个乡镇,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方言数据。

顾黔认为,南通地区语言资源丰富,每年都会吸引很多世界各地的语言学家前来调研。她曾主持过中美合作研究项目对南通的方言进行研究,至今仍不断有日本、欧洲等地的语言专家申请合作调查南通的方言资源。

万久富是如皋人,身兼南通市语言学会会长一职。他介绍,南通话在不少方面接近吴语,但不具备吴语突出特征的全浊声母,词汇基本属于江淮方言。南通话是通泰方言的东端,相对于泰州方言,保留了更多的古语成分。而关于启海方言,万久富认为,今天的海门市、启东市的中南部,以及通州市的西南部、南通开发区的部分地区,成陆最迟,居民主要是来自江南崇明、太仓、松江、句容等地的垦民,其方言早期正是典型的客籍方言江南吴语。三四百年来随着与南通话及通东话、如皋话的交融,渐渐形成了与江南吴语略有区别的属于吴方言的启海话,一般也叫做崇明话、沙地(里)话。

南通话是最难懂的方言吗?

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万久富认为,方言无难易之分,所谓会说者不难。但我们可以通过与普通话的比较,来判断某一方言与普通话的相似度,比如说相同的词汇,声韵调的异同,来对不同方言作相对客观的难易判断。不过在目前汉语方言还没有完全调查研究清楚的情况下,人们仅凭语感作感性判断,有时容易偏颇。根据我个人的研究,结合人们对南通方言的语感判断,南通方言作为一千多年来在沧海桑田变化突出的江海交汇之地逐渐融合发展起来的汉语方言小片,兼具南北方言诸多突出特点的南通方言确实很特别,其价值相当高。至于是否最难懂,还需要结合其他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后才能说得清。

南通话与日语、蒙古语有关系吗?

万久富认为,南通话特别,外地人总会说南通话像日语,也有人说南通话是蒙古语发展来的。实际上这都是一种不科学的表述。南通话的语速快跟南通话声调多,入声字多有一定关系。而日语与古代汉语关系密切,日语中有唐音、宋音、吴音等,实施上日语与汉语不属于一种语系。说南通话像日语,可能更多的应该是从语言色彩、风格角度产生的一种感性判断,不是理性意义上的语言研究。现代汉语本身就是在多地域、多语言影响融合之下发展起来的,自然包括蒙古语,甚至日语中的某些发音或词汇。但我们应该全面认识到:一方面,南通方言与蒙古语有影响关系,其他方言也会有,只是影响成分多少的问题,这项研究工作目前学界尚未系统展开。另一方面,南通话还跟常州话、泰州话等等其他诸多方言以及普通话有影响关系。

    4月27日下午,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顾黔做客南通大学 “书香十年 人文紫琅”文化读书月系列活动之一的“江海人文讲坛”。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顾黔做客南通大学“江海人文讲坛”,讲授南通方言的历史和现状。

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万久富主讲“南通方言的形成与价值”。

订阅
通知
guest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