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风俗|中秋节杀鸭子的由来

0
3141

原文刊载于胡豆洲人网友的百度博客,现博客已关闭。点击查看原文快照

近日,翻阅《南通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南通掌故》时又发现一篇关于南通中秋风俗的文章,原文照录如下:

中秋吃鸭子

王述严

宋末元兵入侵,陷通州城,欲渡江,宋兵在江南据守,不得过。元兵大怒,屠南通城。除明姓逃出幸免外,所有通州城居民尽被杀。州人某在福山隔江遥望,曾有“隔江三日火,故里几家存”之句。当时,通州城除蒙古人及明姓(汉人)外,无其他居民。

明洪武间,以通州人烟稀少,调藩实城,命每家收容几个蒙古人,以示宽大。居民痛恨蒙古人,齐心相约于中秋夜磨刀杀鞑子。蒙古人见家家户户磨刀,问何为。居民皆答曰“杀鸭子”。是夜,除留被奸人陷害之脱脱丞相之后裔保姓一家外,居民尽杀所有在通州城之蒙古人。因此,通州人每逢中秋都吃鸭子,习以为俗。

(文后有附语:“《白氏族谱》序:元初屠城,城中只存七姓,白为七姓之一。杀鞑子可能是明初事,马姓、达姓皆蒙古人后裔。”)

另,南通电视台方言类新闻栏目《总而言之》有一期的解说词刚好和此文相互印证。也有可能解说词即依据上文而来。同附上。

【总而言之】食在南通之——中秋吃月饼、杀鸭子的由来
明早就是八月中秋了。南通人把中秋节叫”八月半”,这是一个不比寻常的民间节日。这天子传说是土地菩萨福德星君的生日,原来是个祭土地菩萨、庆贺丰收的日子;但是在大家的心目当中,却变成了祭祀月神的节日。因此,南通有吃月饼、杀鸭子、蒸芋头和吃剪角的毛豆角子、吃团圆饭、祭月、请紫姑、演木头人儿戏,(就是提线木偶)这些旧的风俗。

中秋节吃月饼应该是整个中华民族统一的风俗,不过在我们南通,却有另外一种说法。这里要附带说点儿历史。元太祖叫成吉思汗,就是毛主席说”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个人。他先后消灭了西辽、西夏、金和大理,在吐蕃建立了王朝。不过在成吉思汗1206年建国的时候还不叫”元”,一直到元世祖忽必烈1271年才定国号叫”元”的。到公元1279年最后灭了南宋,才建都的北京,当时叫”大都”。说的是元朝灭了宋朝以后,又从北往南侵略,南通沦陷了。老百姓痛恨外族人的残酷统治,就暗底下联络,准备起事反抗。有一年子中秋节,大家互相送月饼,月饼上头粘了一张纸条,上头写明了起兵的时间和暗号。这个时候,家家是磨刀霍霍,嘴里头喊的是”杀鸭子”、“杀鞑子”。

”鞑子”就是南通人骂元兵和蒙古人的话。等到了夜头,月亮出来以后,大家就拿起武器大杀元兵。这个也就是月饼上头为什么要有一块方纸和中秋节要吃鸭子的由来。故事有点离谱儿,但是至少反映了人民反抗外族统治的决心和勇气,是民族正气的表现。一直到现在,老人家在吃月饼和吃鸭子的时候,向儿孙们讲的还是这个老而又老的故事。苏北一带说这个主意是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想出来的。其实据我了解,月饼背后的这张纸的故事,虽然版本不一,发生的地点不同,但都是说的元末农民起义推翻元朝的事情。说到元朝的兵惹恨,要吃月饼、杀鞑子。

究竟怎么惹恨啥?二侯告诉你,元兵在南通犯的是不可饶恕的滔天大罪。这个元兵占领了通州之后,他还要继续向南,向南就要渡江,碰到江南还有宋朝的兵在抵抗。这班元兵就是历史上叫胡人的,他们是草原上的人,本来生性就粗鲁,现在是”胜者为王败者寇,”又是占领者的姿态,”困不着就怪床,急起来就发野”,居然就屠了整个通州城。

据说当时除了姓明的逃了出去以外,通州城的所有居民全部挨杀光了。逃到对江的人在福山上隔了长江还看见,城里的火烧了三天三夜,还不曾得熄。曾经有”隔江三日火,故里几家存”的叹息。当时南通城里好长一段时间,除了蒙古人和姓明的以外,没有其它的居民。

到了明朝消灭了元朝以后,南通城里的人还是太少,朝廷就实行”调藩实城”,命令每个家里要收容几个蒙古人,以表示朝廷的宽大。南通的老百姓他不买帐,他们不曾忘记挨屠城的血泪历史,就齐心相约在中秋节的夜头磨刀杀鞑子。这个蒙古人看见家家户户在磨刀,就问,在做什伲?居民说,在”杀鸭子”,其实意思是”杀鞑子”。到了夜头,老百姓集体行动,也把城里所有的蒙古人全部杀光了,报了深仇大恨。当然还是留了保姓的一家。他们虽然也是蒙古人,但是因为他们是被蒙古的奸人所害,按当时的土政策,没有挨杀。所以,南通人每逢中秋节家家都要吃鸭子,日子一长也就成了一种风俗。二侯才间说的事,不是讲故事,仅仅在幸存者的情节上有讹错。《白氏族谱》序言当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元初屠城,城中仅存七姓,白为七姓之一”。南通挨元兵屠城是铁炮轰不掉的事实。南通的地方史志,也就是因为这次屠城挨烧掉了,现在只剩下明朝以后的,是一桩永远的遗憾。

订阅
通知
guest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