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1)胡逗洲人 百度博客,现博客已关闭,点击查看原文快照;2)南通书画网

所谓“平潮十景”,依次为“一、丰利寺,二、经社,三、华藏禅院,四、翔凤桥,五、亦陶园,六、曹公亭,七、西被闸,八、文峰阁,九、云台山,十、镇海关庙”,由民国南通平潮人费范九先生命名。费范九生于一八八七年,卒于一九六七年,名师洪,字知生,南通县平潮镇人,曾辅助张謇治理南通水利、主编《南通报》,尝旅沪出任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任编辑,为张元济先生助手。费氏亦曾四处搜集南通城郊所见锲铭及刻辞,将所集一百二十八件碑拓编成《南通县金石录》并于一九四八年印行于世。此外,费氏尚热忱于南通乡邦文献之编撰出版,诸如《南通名画册》、《南通书画大观》、《历朝名画观音宝像》、《如皋汪氏文园绿净园图咏》、《晚晴山房书简》、《南通盐垦始末》等地方文史资料之编印付梓皆出其手。

费范九先生为此十景辑《南通平潮市风景画册》一册,系珂罗版印制,丹徒吕瀛绘图并题诗、朝鲜爱国诗人金泽荣作序,海门国画家王贤(个簃)隶书题签封面“南通平潮市风景册,费范九居士属题,海门王贤”。因民国时平潮曾改署“平潮市”,故题签中有此称谓。图册每页右半部以小写意水墨笔法分别描绘十景之佳山水,左半部则为画家短跋题咏,诗画合璧、图文辉映,令人于披图细览之余,辄生回归田园、向往山林之无限遐思。

费范九另一友人晚清如东丰利举人潘恩元应邀题长诗,将此十景融会于中,写韶光之易逝、感人事之沧桑,托物以言志,不胜古今兴废之慨叹。书法亦秀雅,颇得苏轼神韵意趣。“荒江野屋众何有,寂寞年年但相守。鸿濛既划光景开,不信人间终老丑。州门北去桃花邨,有人疑是武陵源。春来一片东流水,且趁风光长子孙。为因改署平潮市,市人亦构三十里。不知费子几经营,而今但觉风景美。风景处处不能同,杰阁飞桥似此中。旧日铜仁归后筑,亦陶园亦尽春风。华藏院里花如海,丰利寺前银杏在。人事沧桑实已多,惟此光容常不改。经社中藏万卷书,关庙隔岸看通衢。外江内河资灌溉,一闸功成不可废。巍巍作镇云台高,不谓山水亦有对。能因继往又开来,人生未必非其魁。春叶秋花渺于线,落月飞尘动惊面。岂惟万念齐波涛,为传四海犹争战。画师画出意正多,无如到眼供消磨。中原跃马今何是,莫向空亭在处过。范九道兄命题平潮十景图,率成乞教,质庵弟潘恩云。”潘氏于此诗中将平潮十景有序穿插安置其中,一一题咏叹美,则十景之无限风光似在读者目前矣。诗句末段,更寄寓诗人之别样怀抱,写此图乃因当时“四海犹争战”,国中军阀割据、四处征伐不已,画家希冀藉此图以供观者“到眼消磨”,尽兴优游憩息于所描摹之景致中,以暂且忘却尘世中一切纷扰不堪也。

另有题咏。

以下对十景逐一说明。

1.丰利寺
民国《石遗室诗话》载陈衍文:“平潮市西北丰利寺,宋代古刹也。有银杏树二株,苍然占茂,荫可数亩,今改建国民学校。为赋一诗,付校生护之。云:寺经六百载,两树若相持。风雨闻龙吼,人民付鹤悲。森森叱樵斧,穆穆护书帷。干尺昂霄气,诸君幸与期。”解放后丰利寺改为马园小学,现在204国道边,属于平潮镇湾子头村。2007年马园小学并入平潮小学,丰利寺原址已作他用。

 

2.华藏禅院
费范九重修。位于平潮镇原牡丹村。解放后改为牡丹小学,华藏禅院仅有其名矣。后牡丹小学并入新坝小学,原址改为牡丹村部。2007年,牡丹村合并到四十里村,又改为老年活动中心。2009年,地方集资在原牡丹小学北操场重建一座4间庙房,供奉地藏等大小菩萨十多尊。
3.经社
费范九重修平潮古通明宫,附设经社。藏有孔、老、佛、耶、回诸教典及九通二十四史、四部丛刊等共五万余卷,文革期间被付之一炬。2007年,老墩村2组龙王庙重建通明宫,有两幢庙房,左边建一厢房,原老墩小学两间教室作为办公室。

4.翔凤桥
横跨南北通扬运河以贯东西。清朝道光以前为三级木板桥,后以石易木。此间还因风水问题发生过一场著名的诉讼官司。民国二十二年( 1933年)由地方人士集资重建,将桥石级降低数尺,减轻了来往行人及小车攀登之苦。1961年5月,改为水泥结构的公路大桥。2002年,政府筹资500多万设计重建,桥名“平潮大桥”,长60米、宽17米,可四车并行。

5.亦陶园

原是清朝道光年间进士马映辰所建,俗称“马家花园”。(马映辰,江苏通州平潮镇人,清道光六年【1826】丙戌科三甲123名进士,官至贵州铜仁知府。)原有东园、西园。西园后改为进士府第,四周挖河环绕,架桥通东园。东园内有花厅、小亭、蜀锦亭、夹镜楼、景翠栊、临河榭、太乙船,间以假山、荷池等、院内遍植嘉树名卉,四时鸟语花香。清末马家衰微,亭阁倾圮,园林荒废。民国初,费范九曾集资加以修葺,有商人在里面经营茶室,更名为怡园。1933年园遭火毁。抗日战争期间,盘踞平潮的日军曾占为马厩。50年代末,疏浚通扬运河时将河中部分淤泥填塞马进士府环河及东园荷花池。后西园进士府改建为平潮小学,东园辟为球场。后又改为平北小学,60年代合并到平潮小学后建成为红蕾幼儿园至今。

图上文“平潮风景之五亦陶园,清马映辰筑,映辰进士,咸丰时自贵州铜仁府告归,筑以颐养。水木清华,有荷厅太乙船蜀锦亭夹镜楼小兰亭澄心阁景翠栊诸胜,联牓均出锡均手,极各体之妙”。亦陶园之图,近景为大片水域迤逦远去,园中茅屋三五错落其间,缀以太湖石及松柏古木,整体画风清淡素雅、烟云满纸,一望即知为取法自然之真山实水,极具湖山隐逸之胜。

 

6.曹公亭
民国十年(1921年),由著名学者费范九先生集资,在平潮镇北、通扬运河西岸,明代抗倭英雄曹顶战死处建曹公亭及曹顶横刀策马塑像,并立由费范九撰文、方训谋镌刻的碑文一块。建亭时,费范九向全国征集诗稿,张謇、陈衍、梁启超等 45 人来稿;集 53 首诗词赋,汇编成《南通平潮曹公亭诗》一册出版。张謇还为曹公祠、曹公墓撰写楹联。日寇侵华,像毁亭颓。1957年值曹顶殉难400周年纪念,政府拨款修复。文革时期,亭像俱被捣毁,所幸碑记为附近群众保护下来,后由南通市博物馆收藏。曹公亭于1984年10月就原址重建,历经二十余年,墙瓦俱有残损坍塌。2011年6月,镇民自发集资修缮。

 

7.西被闸
西被闸在南通城西大有坝,即今西公园招待所北首任港河上,原竖有张詧手书“西被闸”三字的碑,现已不存。始建于1924年,为南通城以西排水入江,排涝灌溉。我国最早的建筑师先驱者孙支夏参与了该闸的设计。同时冠以“西被”的有三闸四涵。“西被闸”一般指西被第一闸。第二闸在平潮镇大力坝,即今二坝桥处,位于平五河入通扬运河处。第三闸在李港乡顾二圩村东北角。四涵洞分别为港闸区芦泾港西涵、东港区涵、崇川区姚港涵、平潮镇云台山涵。此“平潮十景”之“西被闸”应指的是西被第二闸。1927年1月建成,分泄平潮积水,经小李港入江,现已废弃不用。建闸之前,平潮镇百姓饱受河水泛滥之苦。1921年9月狂风、暴雨、江潮齐袭平潮镇,导致人畜伤亡无数,农田大都颗粒无收。镇西民众推请当地名绅徐明远、费范九、朱韵秋等先生,向县政府申报灾情,请求建闸直接泄水入江。后张謇先生会同张詧、熊育衡等人亲自到平潮实地勘察,决定建西被第二闸和第三闸。1925年动工,1000多名农民与100多个技术工人参加了劳动,同时还聘请了荷兰工程师特莱克作指导。两闸分别于1927年1月和1930年6月建成,被平潮人称为“姊妹闸”、“幸福闸”。

8.文峰阁
清咸丰年间所建,在今通扬运河东岸,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北宿舍楼处。原为读书人讲学聚会之所,旁有大银杏树两株。《南通县校史汇编》载,清光绪32年(1906年)2月,平潮镇绅士钱苍佩等集资办学,利用镇南河东文峰阁部分房屋办起了一个复式班,命名为“平潮市初等小学”。1955年平潮小学迁至马家花园后,原平小校舍(包括文峰阁)归平潮中学使用。1958年,文峰阁被作为危楼拆除,建了食堂,银杏树仍保留,现仅余一棵。1997年后,平潮中学于平潮南大桥东南方建新区,这里成为学生宿舍生活区。

9.云台山
曾为土山,上有普济寺,供奉十殿阎王,香火旺盛。解放前,里下河地区和靖江一带居民到狼山敬香都要先到此打头站。“大跃进”时,山被铲平,庙宇一并被毁。原址上建平南农具厂,在204国道边,今已荒废。“云台山”现徒具其名。

10.镇海关庙
《南通的传说》载“顺通扬运河,拐弯向北,在通州城外十八里河口附近,东边有座镇海关帝庙。”庙在闸西乡的倒坝潭对河,又称“小关帝庙”,距平潮10华里,现在是港闸经济开发区福利村和五星村交界处,附近原有孟姓敬奉祖先的“孟公亭”。据传是乾隆年间通州首冠状元胡长龄,为镇龙神而造,并缮写一副楹联:江海浪涛澎湃淹没沙滩,霾雾雷电霹雳霍震云霄。上联均为“水”字旁,下联全是“雨”字头。传说状元是“文曲星”,以此镇住了作祟的蛟龙。民国费范九修复重建。沙元炳《志颐堂诗文集》有《范九建曹公亭成,复新镇海关庙,来征诗为赋短歌》诗“关公刀不折,蜀汉犹可支。曹公马不蹶,明土无虾夷。平潮南北两新庙,后人但塞前朝悲。崇州片土古江东,礼曹其私公则公。存心炯炯揭日月,名无显晦皆英雄。天旋地塌今到此。文家宁有忠义史。生者已矣求诸死,天下伤心一费子。”

“大跃进”时,镇海关庙和“孟公亭”先后被毁。原址附近现有水关帝庙地名。

下为清光绪《通州直隶州志》平潮镇图。

作者 zgao

订阅
通知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0
您同意文中的观点吗?欢迎留言!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