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通档案信息网
南通民间死了人,要烧“七素”。因缺乏资料,无从考证此俗从何时开始。但近年来政府并没有下过什么禁令,发出何种文件,民间自然去除了办丧事烧“七素”的旧俗。其时一般由家属代表出面,在入殓仪式结束前向亲友来宾打个招呼,宣布:因为精力有限,本家对亡父(母)的“七素”免了,明天中午请大家来吃馄饨,以替代烧“七素”。
其实,人死了,采用什么形式纪念,因时间、地域不同,故而差异较大。就本地烧“七素”而言,够繁琐的。首先由阴阳先生在入殓那天给亡者家属写“七单”:将“头七”至“六七”、“终七”定在农历几月几日——写明,便于备查和准备。一般隔七天烧一次,其时死者家属要给死人烧纸钱、供素食,叫烧“七素”。死者的父母有一方在,让一天,“头七”提前一天,未成婚的子女去世,“头七”让两天,所缺天数放在“五七”以后补足再烧“六七”。还有烧“七素”日子若逢初七、十七、廿七都要避开,也提前一天,这些在“七单”上都要注明。由谁来烧,也有规定。父母亲死了,独生子女一家烧到底。弟兄多的“头七”、“二七”、“四七”、“五七”分别单独烧,“三七”让给女儿烧,“六七”最隆重,由众兄弟共同烧。女儿烧“三七”,不仅要讲究请哪些亲戚好友,还要筹办菜肴,甚至自备油和柴,带到娘家去办理。
“六七”最隆重,包括从陪“六七”开始,时间为半夜一天。按惯例,所有亲眷朋友都要到场,入殓时未到的亲友要补上人情。事前,主办方还请人扎库剪冥衣,在“六七”当天的下午,装库火化。“六七”的前一天晚上要做两件事:一是宴请宾客;二是由女儿、媳妇坐于灵台旁,随着素菜素饭一次又一次热了端上冷了拿走,形成一次又一次痛哭哀悼的高潮。“六七”当天凌晨,女儿、媳妇再次坐于灵台旁,哀悼之声打破寂静,俗称“叫五更”。更有甚者,还要搞些“拜忏”、“还寿生”等迷信活动,其时木鱼笃笃,铜铃声声,念经朗朗,不绝于耳。“六七”之后,还烧“终七”(又叫断七)。
“文革”之前,人死了兴守3年孝。除烧“七素”外,人死了一百天要烧“百日”。逢年节要办两次“年事”,让亲戚朋友来拜年。逢节气,也要纪念。平日,从亡故之日起,立牌位的灵台放双筷子,每天早、中两餐,要端上一饭一菜,叫“抬空飨”,让亡灵用餐,晚上不“抬空飨”。第三年择日脱孝,富家将厚葬之棺材出殡下葬;穷人将埋于土中薄皮棺材打开,拾尸骨于甏(坛)中,叫“揭骨头”,然后把甏埋入祖坟。3年守孝,是很严肃的一件事。3年后才可以“脱孝”,意谓从此可以脱下孝服(包括头饰、服饰上的白色或黑色标志、白鞋子等),至此,守孝才正式结束。
“文革”结束后的20多年间,只烧“七素”,不再守孝3年。现在,人们已不烧“七素”了,而是改为一次性办理,干脆利落,被广大百姓接受。究其原因,时代在进步,厚养薄葬观念已形成;作为子女、亲人大多外出就业谋生,不可能被“抬空飨”、烧“七素”之类丧俗牵制住,废除旧俗也就势在必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