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话中的“曾”可有如下用法:
1)否定:他不曾来嘞。(“曾”无重音,表示他还没有来。)
2)疑问:他果曾来啦?(他有没有来?)
从1),2)我们看出,南通话的“不曾”相当于普通话的“没有”或“没”。
“不曾”表示过去没有某样经历。说得学术一点叫过去时完成体 (past perfective)。
我们没有必要拘泥于语法术语。最核心的一个观点就是“不曾”相当于普通话助动词“没有”。
然而,“曾”在南通话中的强制性要大得多。具体体现在是非问句上。2)就是一个是非问句。
普通话中的是非问可以有四种,比如3),4),5),6)是一个意思
3)他来没来?
4)他有没有来?
5)他来了没有?
6)他来了吗?
换句话说,普通话的是非问可以通过重复动词来完成(比如“来没来”,“走没走”),或通过句末加“没有”或“吗”。这几种句法形式不存在于南通话中。南通话的是非问句就是一种句法“果曾”,即例句2)。
也就是说,南通话的是非问句的句法结构单一。我们不得不联想到其他语言的是非问句,比如说英语,也是只有一种句法,即7)
7)Has he come?–表层结构
助动词 他 来 ?
我们知道,英语助动词在问句里有前置的规矩,也即是说,助动词在深层结构里是在主语之后,谓语动词之前,即 8)
8)he has come?–深层结构
他 助动词 来
这个深层结构与南通话的句法一致了。
9)他 果曾 来?–南通话句法,也是 他+助动词(果曾)+来。
像南通话的这种单一句法是非问句应该是主流,普通话中有多种句法,这可能是普通话吸收了各种方言的是非问句句法。
最后,再谈一谈“曾”与“不曾”的问题。
陈俐的《南通话词法研究》就指出,南通话的“曾”与“不曾”是一个意思。
10)他曾来。(“曾”有重音,表示他没有来)
11)他不曾来。(“曾”没有重音)
有重音的“曾”就等于“不曾”。陈俐认为,“不”字在语流中虚化脱落了。
相似的还有“曾”和“果曾”
12)他曾来啦?(“曾”有重音,他有没有来?)
13)他果曾来啦?(“曾”没有重音)
这里12)13)也是一个意思。“果”在这儿脱落了。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高志晏/南通方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