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词短语 “浇花水” 的特殊句法结构

0
1685

南通话“浇花水”可作为谓词短语。通剧《陈英买水》的名段《浇花水》就是例子。
在《浇花水》一折中,丫鬟梅香对陈英说了如下两句话:
1.卖水的,你就不要胡思乱想了,还是快快浇花水吧!
2.你为何浇到枇杷花又不浇花水了呢?

在上面的两个例子中,“浇花水”不是名词短语“浇花的水”,而是谓词短语,表示给花浇水,或用水浇花。

谓词短语“浇花水”的句法结构很特殊, 其中“浇”是述语,“花”是受事宾语(“浇”的对象),“水”是“浇”的工具。“水”在这里是工具格

(一)工具格名词作状语

一般来说,工具格名词可作状语,出现在动词之前。在这种情况下,工具格名词需要介词“用,以,凭”的引导,比如
3. 用笔写信
4. 以诚相待
5.凭良心做事
在古代汉语中,作状语的工具格名词不一定需要介词引导,比如
6. 染其外,画其内(用墨在外面染,用朱砂在里面画,《韩非子∙十过篇》)

(二)工具格名词作补语

工具格名词也可以作补语,出现在动词之后,这种情况下,工具格名词可以不需要介词引导,比如
7. 晒太阳
8. 吹

谓词短语“浇花水”比较接近工具格作补语的情况,即例7和例8。但是也有区别,“浇花水”里有一个受事宾语“花”。7和8不可以有受事宾语,也就是说,我们不可以说“晒我太阳”,或“吹被子风”。

古代汉语中,作补语的工具格名词需要介词“以”的引导(邵琛欣,2011),比如:
9. 赂以名都 (用名都贿赂,《韩非子∙十过篇》)

如果没有“以”,那么“名都”就不是工具格,而是与格(与事),比如:
10. 赂之一名都 (贿赂他一个名都,《战国策·秦策二》)

换句话说,作补语的工具格名词在古代汉语中是需要介词引导的。

回到“浇花水”上来,这里的工具格名词“水”没有介词引导,并不符合古代汉语句法。“浇花水”中的受事宾语又出现在动词和工具格名词之间,这又不符合现代汉语句法。所以,我们说谓词短语“浇花水”的句法结构很特殊。

(三)其他语言工具格分布

这种特殊的句法不存在于现代汉语中,但是世界其他语言中是广泛存在的,比如俄语:
11. Я написал письмо пером (我写信笔).
11 的工具格名词пером(笔)也出现在受事宾语之后,且没有介词引导。俄语的“написал письмо пером(写信笔)” 表示用笔写信。这种句法和“浇花水”是一样的。

南通话谓词短语“浇花水”是怎么出现的,我们不清楚。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浇花水”在南通话中是一个特例。我们不可以把用笔写信说成“写信笔”,也不可以把给蔬菜浇水说成“浇菜水”。

据查,靖江方言也有谓词短语“浇花水”,比如
12. 我去浇浇花水倒也是蛮好 (《靖江宝卷》)

由于《靖江宝卷》成书久远,我们不知道现代靖江话里是否还用“浇花水”。我们也不知道这种“动词+受事+工具格”的句法在靖江话里是否有能产性。

 

(四)总结

这里,我们指出
1)谓词短语“浇花水”句法很特殊性。
2)“浇花水”的句法没有能产性,即我们不能说“浇菜水”、“写信笔”。

从而,我们可以得出“浇花水”是一个固定用法(已经词汇化)。它的来源不明,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邵琛欣(2011),《韩非子》工具格的句法表现及相关问题研究,北京大学硕士论文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高志晏/南通方言网)

订阅
通知
guest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