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片《冷饤》

0
927

注:冷饤,饤在南通话中读“争”的音。饤,从丁得声。丁作为象声词时可读 争 音。《诗经 小雅 伐木》一篇中,“伐木丁丁” 的“丁”就读“争”。

下文为:张謇网对冷饤的介绍。
冷饤一词见于孙伯龙(孙锦标)的《南通方言疏证》,而道光时姜长卿的《崇川竹枝词》则写作冷糽,所谓“冷糽搓成金缕丝”也。这两个字从食或从糹,一着眼于用,一着眼于形,照孙伯龙所说是各有取义,在南通都读“正”音。现在人往往写成“冷蒸”,读音虽不用绕弯了,但容易引起误会,因为它的制作并不须要蒸。

启海人称冷饤为“麦蚕”,这是个非常形象的称谓,如果是用传统的石磨磨成的冷饤,形状活似一条条幼蚕。只是如今用机磨制作,已粘成一团,看不出这个形状了。嘉庆年间,善化唐仲冕任通州知州,曾写有《麦蚕歌》云:“今年颇喜炎夏早,田家竞说麦秋好。甸人堆盘献新麦,搓麦如蚕青缭绕。蠕蜎真疑茧未成,细腻能知蠋将老。已堪饤饾为粉餐,尚有生香含秀草。可怜茕独搜根荄,杂以糠覈鲜一饱。天公分外贻来牟,眼底口边得饼麨。准备畦稜观銍艾,但祝暄和无水潦。因之便拜马头娘,新丝为改衣了鸟。”

此诗结尾的“马头娘”,即民间所供奉的蚕神,而“了鸟”则指衣衫褴褛之状。这是因麦蚕之形而联想到真蚕,借此祷告,希望好收成能改变百姓的衣食困苦。就表达的这个意思看,作为地方官的唐仲冕应是能够关心民瘼的。

订阅
通知
guest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