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话教程系列由本源斋学者水月提供,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点击下载全部教程
中古汉语有四声八调,四声为平上去入,再根据声母的清浊,清为阴,浊为阳,形成八调,即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现代普通话经过演化,原来的八个声调变成了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南通话还有七个声调,是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调类的演化都可以追溯,但是调值的形成与演变却说不清楚,只能对应调类来记住。下面将普通话和南通话的声调进行对比,先看一下调值标记方法:
南通话和普通话的声调对比
普通话: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
南通话:阴平21,阳平35,上声55,阴去42,阳去213,阴入3,阳入5
以儿子一词为例,南通话跟普通话声韵一致,都是erzi,但念起来调子不一样,儿字两者都是阳平,调值也一样是35,关键是后面的子字,普通话是轻声,南通话则将儿子两个音节融合在35的调值里,后面的轻声调子停在高位,这是因为本来子字南通话就是55的调值。
我们再来看看两者的声调所含的字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