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涛根
盐仓坝曾是通城西门外的一处水利设施,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老街区。早在宋代就建有官盐储运仓库,明清时期直至上个世纪曾建过水闸、水坝、桥梁。以前被称作盐仓闸大街、盐仓坝街和盐仓坝,是古通州城西要津。在近百年特别是近二三十年的城市发展变迁中,早年河道纵横的地形地貌已不复存在,杂乱无序的连片街区和棚户已变成了楼宇棋布、绿树成荫的居民住宅区。如今更是连盐仓坝这个沿用几个世纪的老地名,在南通城区的地图上也找不到了,只是在花木路上还有一幢叫“盐仓坝北一号”的居民楼。
我记忆中的盐仓坝
20世纪50年代初, 我家住在西门外彭家巷的巷尾,出门向南不远就是起凤桥,跨过这座有浓郁水乡味道的石拱桥,桥南就快到盐仓坝了。当时我在跃龙桥小学读书,有一些同学住在盐仓坝附近的将军巷、南巷子、花园角。喜欢到处游玩的我,往往放学后绕道去住在盐仓坝一带的同学家里玩耍,然后穿过南巷子经端平桥从西门外大街再绕回家,因而对那一带的街巷状况就有了一些了解。
在我的印象里,那时的盐仓坝处于南通西门外的城乡接合部。虽然早在明清时期已经成为街市,但解放初那一带还留有郊野风光。除了南巷子南头的盐栈和鱼行有几幢楼房,唐家花行附近有些商户和丝厂之类外,狭街窄巷里房屋密集,大多低矮破旧,住户拥挤不堪。周边临水地带还有成片的农田,其中零星散布着一些农家小院,高树掩映下的茅舍炊烟袅袅,绿色田野里的小道曲曲弯弯,还不时传来鸡鸣狗吠,有着郊区农村一般的景象。
从起凤桥到端平桥那段河道的西南岸,大多属于盐仓坝的地域。河畔除了稀疏零乱地长了一些杨柳、桃树之外,更多的是里下河来的船户上岸搭建的简易棚披房屋。他们家的残破篷子船,都停靠在附近的河滩上。河边隔一段就有一处水踏子或延伸到河里去的水跳板,那是附近姑娘大嫂们到河边淘米洗菜汰衣服的站脚之处,也是船舶停靠的小码头。人们也可以从这里登船,东去跃龙桥、西濠河,北去端平桥、大码头、唐家闸,更远可去如皋、海安。站在河边就能看到河道里来来往往的船只,那些因过桥把帆篷、桅杆倒下的大船,要靠船夫用胸部顶着插进水里的竹篙子,在船帮上一步步撑着向前,有的还需纤夫在水岸边上背着纤绳,艰难地把船拖向前行。河对岸有一块呈半岛状的地域,那儿是江苏银行的仓库,我们都称其惠通货栈,经常有装运棉花、粮食等物资的船只,停泊在码头上装卸货物。
盐仓坝的历史
对于盐仓坝的历史我知之甚少,直至前些年筹建濠河博物馆时,为搞清楚濠河水系的人工构筑,我查阅了有关的文史资料,后来又阅读了《盐业志》,才知道在相当长的时间中,盐仓坝作为古通州西门外的一处水陆要津,在盐业、水利和交通等方面,为南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曾经发挥过一定的作用。
首先,盐仓坝是一处与南通的盐文化有着深厚渊源的地方。自唐宋到清末,海盐一直是南通地域最重要的一种物产,史称“吴盐”,曾有“通州白盐,甲诸天下”之说。沿海地区10多个盐场的产出,需要从水路运往各地,这带动了河道的开挖和船舶水运,所以在南通境内曾经有过不少的运盐河。在运盐河中,最早开凿的主干河道是通扬运河的前身——邗沟。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吴王刘濞为船运如皋地域的海盐,开挖了起于扬州茱萸湾而通至如皋蟠溪的邗沟,这是通扬运盐河之始。后随着盐场向东南的迁移,这条运盐河历代不断延伸开凿。到了唐末宋初,现今南通城区所在胡逗洲与如皋古陆完成了淤涨相连,这条主干运盐河道也从如皋延伸到了当时的通州城,通州的护城河——濠河成为了通扬运河的终点。明代南通籍名臣陈尧在《端平桥记》中对此曾有所记述:“通城之西去城一里许曰西河,西河即运河也。河自淮而下至扬州之茱萸湾东折而入通,通最下水所注也。”盐仓坝地处通扬运盐河的末端,即通城西去一里的西河之岸,是通扬运盐河上的一处交通要津。
其次,盐仓坝在南通水利史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其地域位置的特殊,自古就建有关乎城市水利安全的重要人工构筑。根据史志记载,该处在建盐仓坝之前,先行建造的是水闸,因建在盐仓附近,也就有了盐仓闸的地名。据史料记述,明嘉靖十九年(1540),通州同知朱应云在州西新建盐仓闸。清顺治十四年(1657),通州知州彭士圣再开盐仓闸。范国禄撰写的《重开盐仓闸记》中说:“吾通襟带江海,固宜得水之利,乃不利于江海而利于淮。淮水过茱萸湾(通扬运河起始处)东南走四百里而来,地势高易下泄而难蓄。”因此,用建水闸来调节内河水位,既保内需防旱,又可防洪排涝,成为地方官府的重要任务。盐仓闸地处通扬运河、濠河与任港河交汇的咽喉地段,该闸对于运河上游来水,或是长江的潮水进出濠河,均可起到控制与调节的作用。到了清雍正十三年(1735),还有通州知州张桐重建盐仓闸的记录。当时的地名,在乾隆《直隶通州志(第二卷)》的市巷编中,有着“盐仓闸大街”的记载。
盐仓坝的得名与改称
盐仓坝之得名,出于这里是通州盐仓的所在地。自古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采用的是“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食盐专卖制度。自北宋初年起,凡盐之入官,即由官府在一些关键地段设置官盐仓库,发挥收储集散管理之作用。由于盐仓坝这块地域的要隘位置,自宋元至民国的900多年间,南通境内的通州盐仓都设在该处,乃各盐场产盐总汇之处。盐仓有官员负责雇用船舶、赴场收盐、专人押运、入仓收贮,以备支发。历史上两淮盐业在我国海盐业中长期占据中心地位,清末之前的通州一直是淮盐的主要产区之一,盐业生产规模和产量在全国各产盐区中名列前茅,所以通州仓收发盐货的数量十分浩大。至于最盛时仓储的具体位置在哪里,规模究竟有多大,因缺乏有关史料而无法记叙,但盐仓主要设在盐仓坝一带是毋庸置疑的。想来该地可能也包括对岸的惠通货栈一带,当时两岸一定建有大量的库房、露天堆场和装卸码头。到了民国时期,南通盐业已经走向衰落,但盐仓坝还设有大咸官盐栈。从20年代的南通县地图上可以看出,这家盐栈位于南巷子的南口,坐西朝东建有盐业总栖仓库,盐栈的经理负责管理通、如、海、启盐务。盐栈老楼火灾后被毁。
盐仓闸改称为盐仓坝是乾隆年间的事。光绪《通州直隶州志》卷二,曾对此事有所记述:乾隆十九年,知州王继祖议建盐仓滚水石坝,郡人王景献将其建成,盐仓闸废。为什么废闸建坝?孙世仪的《重建城西滚水石坝碑记》中说:“吾通邑大江之濒,实受长淮之委,旧于城西逾濠数席地,置石闸一所,泄则淮流之尾闾(下游),纳则江潮之喉咽,自昔便焉。顾时势变迁,闸外滩淤,胥成膏壤。闸上田畴,值淫潦为患则利在启辟下,当水冲苦漰渹又利在键闭,一体二病,彼此支诎,兼顾为艰。岁或涝,上下村农各以百千觭轧,率断断不可判以是非曲直。”这段记述的意思是:起初建闸时,闸外是滩涂湿地,开启或关闭闸门都根据泄纳之需要,是很方便之事。历经多年之后,闸外荒野渐成良田,遍布农村庄园,一旦上游发大水时,闸内的居民主张开启闸门泄洪,而闸外农家则因水流奔湍,田园崩塌,反对开闸,以致引起成百上千人的械斗,搞得地方官员焦头烂额、难以决断。直到乾隆年间知州王继祖提议把盐仓闸改建成滚水石坝,便能解决开闸造成下游遭灾的矛盾。既然水闸改建成了水坝,盐仓闸的地名也顺理成章地改变为盐仓坝。这个地名也沿用至南通解放之后,1982年编印的《南通市地名录》中,城西还有盐仓坝街、盐仓坝后街、盐仓坝北、盐仓坝桥等地名。
盐仓坝的功用与兴废
盐仓坝之所以叫坝,是因为该地自古就建有水闸、水坝。南通解放之初,那儿还有一座呈东西向的水闸,东闸口在起凤河西头的拐角处,对岸是惠通货栈,西闸口则通向木行桥下的任港河。当时的起凤河,是濠河连接通扬运河的一条主要河道,在河湾处向西通过这座闸又可连通任港河,该闸在当时还是一座发挥3条水道调节功能的水利设施。盐仓坝闸的两边有青石构筑的护栏,10多丈长的水道深达丈余、宽约2丈,两面的石壁上苔痕累累。闸门处较窄,两边各有一条垂直的槽道,关闸时两边同时用人力绞关将又厚又长的木头闸板,沿着槽道下放,直到排满后用螺栓压紧,阻挡住两边水流的来往,以保持濠河等内河的水位,或是防止高潮期间的江水内溢。一旦需要从任港河向濠河放进长江的潮水,或是内河水位过高必须外排,则有专人及时开启闸门,以引水或排涝。在这座闸上,建有一座人行桥,连通了将军巷和南巷子的交通,《南通市地名录》上的记载叫盐仓桥。
近千年来,濠河作为一条四通八达的开放之河,“北接淮水,西汇江河,东达诸场”,是江海大地的一处水运枢纽,而盐仓坝则是濠河与运盐河之间的咽喉之地。南通沿海各个盐场的海盐通过水路用船运至南通城的濠河,再从现在已经填没为起凤街的起凤河,一路经盐仓坝北去从端平桥入通扬运河,运抵扬州继续北上而行销中原地区;另一路则从盐仓坝之西的一条运盐河,即如今的任港河进入长江,再分别销往大江南北的城镇乡村。可以想见当时盐仓坝一带河道上,经常是船舶南来北往的一派繁忙景象。
20年代,在西濠河大有坝新建西被闸以后,盐仓坝的坝与耳闸的作用已十分有限。据著名建筑家孙支夏提供的文史资料,南通解放后,盐仓坝的坝与耳闸被拆除,复为活闸,曾与西被闸同时发挥过引排作用。自通吕运河节制闸建成后,盐仓坝闸因功能逐渐失却而被废。旧址一直遗留至70年代。到80年代初,该坝闸遗址被挖除复土,上面建起了一些房屋,旁边的花木路亦得到了拓宽。
70年代末,市里为改善城西陆上交通,建设地下人防工程,填掉了从西濠河到大码头的那一段起凤河,在拆除跃龙桥、起凤桥并废掉端平桥的同时,也挖除、填塞了盐仓坝闸。那时我已经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曾去盐仓坝观看过挖掘坝闸的情况。古闸建造的牢固和效能令人十分惊叹,厚重青石榫头拼接而成的闸壁平整而光滑,交错的墙缝整齐而细直,闸道在洪水冲刷下历数百年而不变形,特别是闸底高起的滚水石堰依然可见,表明水闸曾兼顾过堤坝蓄水、排水的功能,古人治水的智慧在这座坝闸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当石头垒砌的闸体被完全挖开,大量的条石石板被运走,从闸口到木行桥的那段河道被完全填埋时,我真为这样一个南通水利史上珍贵的古迹遗存被毁弃而感到可惜。
时至今日,城西要津盐仓坝已经在历史的进程中佚失,尽管闸与坝早已不见了踪影,街巷市井的面貌也完全变了样,甚至连盐仓坝这个古老地名也悄然逸去,但从南通历史和江海文化的视角,她还是应该留在我们这个城市的记忆之中。
来源:《江海春秋》2016年01期,总第1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