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太和

 

魏建功(1901—1980),生于海安东乡西场镇(今属海安县城东镇西场街道),曾就读于南通中学。他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的奠基人,是中国20世纪杰出的音韵学和文字学家,也是台湾省光复后推行国语的核心人物之一。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院士)。

作为音韵学家和文字学家,魏建功终身主张“一个统一的民族必须使用统一的语言”。1925年,24岁的魏建功在《国语周刊》中以《打倒国语运动的拦路虎》为题,抨击“高坐堂皇”“舞文弄墨”的“国学家”对“注音字母”的攻击,指出汉字只有有了“注音的符号”,才可能有“统一的发音”,而“注音字母正是出于‘经学’中的‘小学’”,正是出于太炎先生“所定的‘纽文’和‘韵文’”。魏建功在这篇“檄文”中满怀激情地说:咱们的国语运动,就好比“唐僧取经”,没有磨难显不出“法力”,不受磨难修不深“道行”……咱们只希望同志们个个身体刚强,武艺精练,都来做十万八千众齐天大圣,一心保佑“师傅”——国语,平安到那极乐世界!年轻的魏建功对于“统一祖国语言”是何等的激情!

1945年,台湾重回祖国。魏建功去台湾,与何容等筹组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国语推行委员会,任主任委员。1946年2月初(农历春节前),魏建功在台湾电台发表讲演,表述国语运动在台湾的意义。并撰写《“国语运动在台湾的意义”申解》一文,对自己在电台的讲演作出进一步的解释性阐述。文章就“台湾光复了以后第一件要紧的事情,是推行国语”的基本主题,做了层层深入的解析,提出推行“汉语”为“国语”是国家统一的象征,指出语言文字是“(民族)共同表意的标识”“文化进步而组织健全的国家,没有不是确用一个标准声音系统做国语的”“我们要仔仔细细的坦坦白白的再把敌人(日本人)搅乱过的语言组织方式,一一在全台湾返本还原起来”!我们采用“共同的标识”是表现中华民族“联合的一致”,这也是“恢复台湾同胞应用祖国语言声音的自由”!文中充溢着魏建功强烈的爱国热情。魏建功从语言学层面上解释了什么是“汉语”的“国语”,他界定为“北平社会受过中等教育的人日常应用的话”,“它的沿革就包涵了很多的民族兴衰的回忆”。魏建功认为,北平话是“经过一千多年培养,二三百年应用,几十年政府提倡的声音系统,当然应该切实推行”。由此进入,从“声韵学”的学理层面阐释“台湾地区”的人究竟应该怎样学习“国语”。

他在台湾创办《国语日报》,建立“国语电台”,发表了一系列论说,最终使当时71%左右使用“日本语”的台湾地区把“国语”变为主流语言,这为中国未来的大统一创造了人文条件,奠定了基础。今日大多台湾同胞与祖国大陆同胞语言交流没有障碍,魏建功之功绩当永远铭记!

魏建功有关台湾推行“国语”的成文论说大约有40万字,其中如《何以要提倡从台湾话学习国语》《国语运动纲领》《国语的四大涵义》《怎样从台湾话学习国语》《台湾语音受日本语影响的情形》《谈注音符号的教学方法》《中国语文教育精神和训练方法的演变——〈国语说话教材及教法〉序》等,都是魏建功为使刚刚光复的台湾地区民众能够尽快从日本殖民主义文化奴役下,在“语言说话”层面回归祖国而贡献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国语言学界不能忘却的历史遗产。

魏建功推行的“国语运动”有一个依托的重要基地——大学,特别是国立大学。从1947年8月,魏建功撰写的论文《国立台湾大学一年级国语课程旨趣》中可以看出,该文是魏建功为台湾大学的“国语”课程所作的设置。它不仅仅是为台大中文系或者文科的“国语”设置,而且是为台湾大学全校一年级设计的“国语”课程,是进入台湾大学的优秀知识青年必须要接受的“祖国语言教育”。魏建功这样的安排,显然是把“国立大学”作为国家民族语文复兴的基地,是大学应该承受的历史之重任!

特别有意思的是,作为全校大学生必修课程的阅读文本,魏建功开列了赵元任、罗常培、叶绍钧、老舍、曹禺、丁西林、梁启超、蔡元培、鲁迅、落华生、胡适、冰心、巴金、朱自清等人作品。这就是说,在中国政府收回台湾主权后,魏建功首次以国立台大全体学生必读的方式,把20世纪上半叶祖国新文化中优秀杰出的作家和作品以“整体”的而不是“零星分散”的方式送给台湾社会,以培养台湾年轻的一代。魏建功作为台湾推行“国语”的核心人物,在台湾推广祖国新文化新文学的功劳至大。

来源:《江海春秋》2016年01期总第163期

 

作者 JP

订阅
通知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0
您同意文中的观点吗?欢迎留言!x